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别样的父亲

绵阳日报 2016-05-28 13:58 大字

□王晓华(平武)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是一个有才华的农民。

父亲年轻的时候,竹笛吹得好,笛音清亮婉转;父亲二胡拉得棒,凄凉悲怆,催人泪下。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过年帮人写春联,红白喜事帮人写礼簿。

父亲初中毕业后,寡居的奶奶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公社一位领导就让他去参加“社教”运动,后来父亲就进入平武县阔达公社工作。

那几年,父亲走遍了平武的山山水水。直到现在,平武上三区下三区乃至每个生产队的地理位置,生产状况,风土人情,他都如数家珍。在没有电视的那些岁月里,一到傍晚,父亲便开始絮絮叨叨,诉说他的人生经历,我是百听不厌。

当时,县上有背篼剧团,每个公社都有文化室。剧团和文化室有演出,父亲就穿上戏袍,登台扮演小生。台上神情潇洒,音韵铿锵。台下掌声如雷,阵阵喝彩。在故乡,父亲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今年72岁的父亲,头发花白,红光满面,腆着一个大肚皮,哪里有小生的模样?只是偶尔喝上两口小酒,他才会拿着筷子,轻轻敲打酒杯,清脆的敲击声中,情不自禁摇头晃脑地唱起戏来:“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只杀得血成河尸骨堆山……”

有一次,父亲从区上回家。路过小学门口,听说幺弟娃上课听讲不认真,被老师打得鼻血长流。他心疼年幼的弟弟,冲进办公室找弟弟的老师理论,两人打了一架。一不小心,父亲将墙壁上的伟人相框打碎了,当时正值“文革”,这还了得!父亲立即被抓起来,五花大绑,游街示众。

从此,父亲饱受批斗,也失去了工作,回到农村干起不熟悉的农活。批斗挨得多了,父亲身上到处都是伤痕,健康状况直线下降。以至于以后的岁月里,他干农活都极差劲儿。一天下来,干活不及母亲的四分之一。“文革”结束后,许多人又回到了单位。父亲却说:“当农民也好,自由自在没人管,不回乡政府了!”此后,父亲便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父亲有着农民的淳朴,特别好客。只要有人来窜门儿,他就开心得很。亲自给客人泡上一杯绿茶,陪客人闲坐,吹壳子。到了吃饭的点,客人起身要走,他热情挽留。还叫年幼的我们上前,拽住客人的衣襟或衣袖,不撒手。

我们姐妹的同学朋友来家,父亲定然热情招呼,让母亲煮些好吃的饮食招待客人。席间,他滔滔不绝地给客人讲本地的奇闻异事,听得客人们一愣一愣的,羡慕我有一个温和博学,见多识广的父亲。

父亲极富善心。有一年夏天,太阳热辣辣地照射在黄桶坝的上空。一个挑担的外地货郎上门来卖东西。父亲选了一个“幺儿子”,就是自己给背部抓痒的“不求人”。“才十块钱一个?”父亲感到很遗憾似的,瘪瘪嘴,摇摇头,盯着那个满脸皱纹的老货郎,“这么好的东西,这么热的天,你大老远地跑来,十块太便宜了,二十块吧。”说着,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十元的票子,递给了货郎。货郎正漫不经心地喝着父亲为他倒的凉茶,以为父亲在开玩笑。当他看见那递过来的20元钱时,愣住了,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手颤颤巍巍地接过钱,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争上游”

驻村干部入户和贫困户袁淑桂老人交谈虎牙藏族乡上游村是平武县2个***示范点之一,也是该县计划摘除“穷帽”的8个贫困村之一。按照县上的扶贫计划,到今年年底,上游村25户贫困户将全...

平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别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