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火烧馍飘香

绵阳日报 2016-02-27 14:31 大字

□ 王晓华(平武)

群山之间的黄桶坝,四处散落着一座座小青瓦房,小青瓦前宽敞的院坝里总是飘荡着稚嫩而清脆的儿歌声:吹大风,下大雨,天上有个白毛女,白毛女,就是你……

透过小青瓦边的厨房门,可以看见火塘里的疙瘩柴燃得正旺,老爷爷坐在火塘边烤火,抽烟。一瓷杯热茶在他背后的八仙桌上冒着热气,一家老小围着听老爷爷讲故事。那唠唠叨叨的声音,吹得神乎其神,天上地下、牛鬼蛇神,什么故事都有。孩儿们静静地听着,几近痴迷。火塘上方吊着的茶壶正哧哧地冒着热气。女主人乐滋滋地忙着往火塘里放疙瘩柴;忙着给大男人们加茶水,忙着给孩儿们烧火烧馍;烧洋芋烤红薯;烧核桃烤花生……最好吃的,当然是火烧馍。“好耍不过水田河,好吃不过火烧馍。”那时,平武水田河山高路陡,几乎没有公路。但那儿的姑娘很出名,水灵,皮肤白里透红,身材婀娜多姿。现在的水田河是羌族乡,每年的“珙桐花节”和“腊八粥疱汤食汇节”整得热热闹闹的,真是好耍得很。

无论水田河还是高村乡,无论汉族藏族还是羌族回族,上世纪70年代的平武人,谁没有吃过火烧馍?寒冷的冬日,我们去山上背烧火柴,父母在自留林里刨、挖、砍、剁青杠树柴疙瘩,院子的一角摞起一堆又一堆的疙瘩;码起一背又一背的柴火。

生活条件差的那几年,火烧馍是用玉米面做的,有时还揉进野棉花。热乎乎的时候还算好吃,冷了就硬梆梆、绵扯扯的,咬不动。嚼在嘴里,粗糙、干涩,难以下咽,饥饿年代却是过年也吃不上一回的好饮食。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火烧馍就有了新花样。用三分之二的小麦面粉和上三分之一的玉米面,发酵后将面团揉均匀,在里面夹上些许滋味鲜美的肉馅儿或喷香的碎花生碎核桃,将火塘里烧得正旺的柴火退去,在烫灰里刨一个大坑,把厚实,扁平,圆润的火烧馍放进火塘,盖上烫灰,架上柴火烧。估计馍上烧起了一层又厚又黄的壳儿,再将柴火退去,扒开烫灰,把火烧馍翻个面,继续架大火烧。

火烧馍两面都烧好了,女主人将它从火塘里刨出来,立着,用手在馍的两面拍打拍打,啪啪直响。再用嘴噗噗地吹几口,灰没了,火烧馍黄酥酥的。放在案板上,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围着案板的孩子们一人抱一块,边啃边跑到火塘边的桌旁坐下。火塘上鼎锅里的白萝卜炖腊猪脚也好了,舀一盆子放在桌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喝汤、吃肉、啃骨头、嚼火烧馍。火塘里的火苗哗哗哗地笑着,将全家人的脸映照得通红。

火塘里的柴烟升腾起来,从小青瓦的椽子缝隙、瓦沟里往外挤。每日晨昏,人字形的屋顶上青烟袅袅,时而如热气氤氲;时而像黑云骤聚;时而似轻纱曼舞;时而似丰乳肥臀的美女,形神具备又瞬间消散;时而如无数的小蛇,在轻舞,在飞翔,在游曳,在消散……空气里弥漫着烧酒的气息、柴火燃烧的芬芳、炖肉的清香、火烧馍的浓香……

现在,黄桶坝四处散落着的一座座小青瓦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代替,小青瓦没了,火塘也随之消失,火烧馍成了奢侈而少见的美食。

新闻推荐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本报讯(记者陈荣)市纪委六届六次全会召开后,平武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组织学习了市纪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平武县纪检干部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进一步聚焦监督执纪问...

平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火烧馍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