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村支书的苦恼:生姜价格如何才能不坐“过山车”?
□本报记者 邹俊川 文/图
11月16日,在大山深处的绵阳市平武县古城镇青羊村,党支部书记张平斌愁容满面。
作为一个省定贫困村,青羊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生姜产业,许多群众靠种植生姜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今年,生姜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00余吨,销路却一直不畅。
11月,张平斌将生姜销售信息发到网上,引来各方关注,每天几十个电话从全国各地打来,但生姜仍未卖出,这让张平斌苦恼不已。
优质的生姜为何卖不出去?
生姜丰产不丰收
青羊村有127户农户,其中30%在种姜,收入占种植户家庭总收入的90%以上,是个名副其实的“生姜村”。
因为气候和土质适合,当地出产的生姜品质优良,销路看好。以2014年为例,该村生姜产量80余吨,产值50万元。回想起好年景,姜农唐玉全仍难掩激动,“在家门口就卖完了,刨去种子、肥料等成本,一亩地净赚四五万元。”
眼看种生姜有奔头,很多贫困户也开始跟着试种。2015年,该村17户贫困户中有15户种植了生姜,生姜种植面积增加了50亩。加上雨水少,生姜长势好,每亩增产500公斤左右,全村生姜产量达100余吨。
看着丰收的生姜,群众盼望着又是一个丰收年。但10月慢慢过去,村民感到情况有些不妙:已到了往年商贩踏破门槛的时节,却一个商贩也没见来。
张平斌赶紧给以前常联系的商贩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一声声叹息:“今年全国生姜市场供大于求,每公斤收购价不到两元哦。”他跑到绵阳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菜市场去看,发现市场上的鲜姜才五六元一公斤。“一亩姜的种植成本就要一万多元,按收购价卖,就要亏本了。”
支书“触网”找销路
在青羊村秧子组,记者看到路旁的地窖一个接一个,里面堆满了采收的生姜。
“鲜姜没法卖,只好入窖保存。”经历今年的滞销,姜农周树芳对明年的种植计划有些彷徨。“明年还是要种姜,可能种不了这么多了。”
这样的情形,年过五旬的张平斌觉得似曾相识。2012年,青羊村就经历了一场生姜滞销事件,近三成低价仍未能销售的生姜,被农户忍痛倒掉。此后生姜种植面积一度缩减,结果次年价格涨回每公斤20元,不少姜农直呼“没赶上”。
如何帮大家销售好生姜,避免生姜产量、价格分头“坐过山车”,张平斌想起了今年上半年自己参加的党校贫困村村支书培训,其中一课是讲互联网。
11月初,张平斌尝试将生姜滞销的消息发到网上,没想到引来广泛关注。“现在我每天要接几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但因收购价太低而没谈妥。”
生姜虽然还没有卖出去,但这次被动“触网”还是让张平斌深感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开始反思今后村子产业发展怎么走,“我们再也不能闷着头搞种植,还要认真研究、对接外面的大市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泽友唐林赵银熙)7月15日,省高院审管办巨能勋带领督查组对平武县法院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建设、科技法庭应用等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对该院司法公开平台建设及运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平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