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 涪江源头的古镇
小河古城
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小河乡,距离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区四十公里,距离九寨沟一百六十公里,是四川省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千户所古城,该城建于明洪武1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城墙东西长680米,南北长765米,厚度4.9米,墙高4.45米。城开四门,皆是用石条砌成的拱形,青石砌成门墙,显得厚重而古朴。在东门之外,还建有包山外城,将城东的翠屏山环抱其中。
■杨友利
在川西北的雪宝顶脚下,涪江的源头,有一座宁静的古城——小河古城。在涪江的小小河谷之中,古老的城墙静卧于此,吟唱着亘古的歌谣,带着我们走进那悠远的岁月。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在今松潘县城置松州。贞观二年(628年),设置松州都护府,属陇右道。在今小河设立涪阳戍,《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按,小河之地,古名涪阳,以水出松潘分水岭入涪江,在涪江之阳也。”
洪武十二年(1379年)御史大夫、平羌将军丁玉攻取松州,在今松潘置松潘卫,于小河设立小河守御千户所,并修筑了小河城墙。
明朝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而守御千户所不同于普通的千户所,它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凡守御所皆不隶卫, 而自达于都司,也就是直属省级的都指挥使司。守御所其实就是皇帝委派到各地的直属特种部队,既能对外打仗,也能够监听收集内部的情报。如果出现反叛等重大事件,它能够将消息迅速地直达中央。由此可见小河守御千户所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民国《松潘县志》载:“明洪武十一年,御史大夫、平羌将军丁玉讨平之,置松州、潘州二卫,寻併为松潘卫。二十一年,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领小河守御千户所一。”又载:“小河千户所,国初洪武十一年松潘卫同置,在卫东百九十里。”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小河守御千户所卫东百九十里。古曰涪阳。宣德四年,调成都前卫后所于此,为小河千户所,增置城堡,又添调官兵,更番戍守。编户一里。”民国《松潘县志》载:“县属小河城垣,明宣德四年筑石城,高二丈八尺九寸,周二里七分有奇,计四百九十八丈零四尺八寸。门四。”
清光绪九年,溪水、河水同时泛涨,冲塌小河城墙一角。后虽将城墙修补完整,但小河城墙自此缺了一角。
宋代以来,小河就是松潘东路松龙茶马古道(又称龙安古道)上的重要一站,产于德阳、绵阳、北川、平武 一带的“边茶”经由此道送往草原,而草原的马,也经由这里送往内地。松(潘)龙(州,今平武县)边界地区的边界贸易十分兴盛,经济空前繁荣。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在龙州买马场,仅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一年,就运入茶叶八万九千余斤,而“外影带者,不可胜数。”无数的良马,从松州经过小河源源不断的赶往龙州,而数万斤的茶叶,也经过小河,源源不断的运往松州。
如今的小河古城,仍然保持了明代以来的基本格局,漫步于古城内的青石路上,两边青瓦木梁的建筑鳞次栉比,城内庙宇的钟声偶然传来,令人心静,清代小河诗人杨树芬有诗赞曰:
萧寺鸣钟晓色开,声声西透白云隈。
乍听佛子三生悟,应醒痴人一梦回。
面壁有功难再定,留春无计忍相催。
世情逐逐如流水,好与山僧证果来。
古城内的人们在城内悠然过着数百年不变的生活,述说着松龙茶马古道上流传千年的传说,以最为封闭的生活样式守候着一个传统乡村的样本。
新闻推荐
为配合绵阳市平武县科教局扶贫攻坚中心工作顺利开展,近日来,绵阳市平武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信用联社发放资料、开辟教育信息网专栏、短信告知等方式,大力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