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河沟的民主改革“试验田”

绵阳日报 2015-04-13 00:07 大字

□ 本报记者魏星奎文/图

入春后一场夜雨,给平武老河沟带来更多春意。

9日一大早,平武县高村乡民主村村民唐有林就忙活起来。对他家而言,今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完成与合作社签订的协议,按照最传统的饲养方式养5头生态猪。唐有林之所以会有这一想法,缘于去年他家一头猪卖了6200元,利润是以往的两倍。

在民主村,有同样致富想法的村民还有上百户。而支撑村民走生态养殖致富之路的背后,则是来自社会民间团体的入驻。

2012年,受良好的生态和自然资源所吸引,四川西部自然基金会落户老河沟保护区,与政府签订了50年的托管协议,无偿取得保护区的科研监测保护权。

自此,以艺术家、科学家和志愿者组成的30多个“外来户”先后落户在了仅有800多人的民主村。在生活习俗、发展理念、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的情况下,双方怎样才能和谐共处?

平武县主动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以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为核心,畅通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法制化渠道,努力推动社区村民自治和经济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打造一块基层民主改革的“试验田”,走出一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

各方声音

曲木史哈(四川省副省长):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是林业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林业资源管护的新模式,成效非常明显。平武与社会团体合作,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公益林和自然保护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社会公益性工作,将是未来自然保护等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全省林业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在制度和政策上创新,帮助和扶持社会公益性组织发展,吸引各方人才、技术和资金参与自然保护和林业发展。

尧斯丹(省林业厅厅长):希望老河沟保护中心在保护、科研和发展上取得更加显著成效,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出更大贡献。

张锦明(市委副书记):民主社区村是绵阳市首个农村社区,平武县以“生态环保、心灵环保、社会环保”为建设目标,引进民间团体,对民主村社会治理机制体制进行了探索创新,为全市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针对农村社会治理,民主村在组织上突出了机制体制创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并理清了社团组织与村民的经济和法律关系,基金会始终站在村委会后台,协助而不是代替村民发展。民主社区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与监委会三者关系是清楚的,他们找到了各自定位,村民主体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基层群众在落实村民自治中的困惑。

在治理上,民主村始终突出了社区村民主体地位,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还“权”于民,村委会不再大包大揽,通过议事会表决,保证了决策权在村民手中;二是还“事”于民,涉及村民自主决策干的事情,如房前屋后硬化、绿化、美化等,由村民自己完成,政府只是做好引导;三是还“利”于民,凡涉及到建设中的利益由村民分享,政府决不插手干涉。

在产业发展中,民主社区村突出市场牵引作用。根据市场对食品安全的需求,通过定制方式,组织村民有组织有规模地发展标准化的生态农产品,最大限度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持续获得好处。

胡精(市委副秘书长、市依法治市办主任):

在民主社区村的建设过程中,平武县坚持把管理和治理分开,敢于在体制机制、工作模式上创新,并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创新有特色,为山区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创造了经验。

付强(市委政研室主任、市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民主村的社会治理创新,与当前的深化改革紧密相关,民主村用开放性的思维,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和地方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整个过程中,社会组织居于次要地位,坚持帮忙不越位,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

文勇(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民主村在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方面,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胡安虎(市民政局局长):民主社区村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并探索完善村民议事制度,为发扬基层民主、落实村民自治作出了积极探索。

唐斌(民主村村民):出门都是大路,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基金会来我们村后,老河沟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大家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好了,村里多年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回来了。对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老百姓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许雪时(外地游客):老河沟的山、水、草木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感谢这里的工作人员,为保护自然生态作出的辛勤努力。

民间资金“管闲事”伐木工人放下斧头拿起望远镜

在通往老河沟保护区的磨刀河两岸,时而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黄色蜂箱,成群的蜜蜂在周围飞绕;时而可见成片的黑色大棚,里面种着颇具山区特色的木耳、香菇等。

这片占地111平方公里的林区,东连广元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是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则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整个岷山山系野生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的咽喉。

处于两者核心位置的老河沟,对该区域内的大熊猫、羚牛、川金丝猴、林麝等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年3月,四川西部自然基金会与平武县签订合作协议,由平武将老河沟林区50年的管理权交给四川西部自然基金会,目标是建立国际级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和教育体验基地,建成由社会公益资金支持的全国可示范的自然保护区。

而让民间公益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这不仅在四川是头一回,在整个国内也属首例。

基金会接管保护区后,原老河沟国有林场伐木工人去留成了难题。

经过数轮的讨价还价,双方最后达成一致:天保资金仍归原林场职工独享,基金会保证不沾一分,愿意留下来的伐木工人,保护区保证全部接纳。最终,22位伐木工人全部留了下来。

新成立的保护中心将其任务划分为保护、野外科研和社区产业三大块,凡愿意进入保护中心者,中心根据各人特长和意愿进行分工,并按每个人工作量和业绩,为其发放相应补贴。如今,绝大多数职工除领取定额的天保管护资金外,每月还可以在保护中心领2000多元补贴。

伐木工人陈祥辉,自19岁参加工作就扎根于老河沟采育场,天天上山砍树。如今,陈祥辉早已放下手中电锯,每天匆匆吃过早饭,就带着望远镜上山安装红外线相机,收集林区野生动物活动数据,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土专家”。

两爬动物调查是老河沟本底调查的一部分,为摸清家底,保护区邀请中科院、北大、威斯康辛大学,以及本地绵阳师专的老师和博士生来到沟里,从天上到水里,观鸟、捉鱼、捕蝴蝶……绘制老河沟的生态图谱。

多年来,经费短缺一直是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在老河沟,自从有了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各项科研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从2011年首次进入老河沟至今,基金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主要用于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物本底调查等方面。仅《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本底调查》,耗费均超过百万元。

自然村落成农村社区 村民由“服从者”变成了“决策者”

社会团体的入驻,打破了老河沟千百年来的宁静和孤寂。

在保护中心,现年53岁的工人王林有几个身份:护林员、村副支书、社区产业发展领头人。

西部自然基金会入驻老河沟后,出于科研监测需要,来自社会各方专家学者及原林场职工35个人常驻民主村,成为民主村事实上的“村民”,原有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村里的形势发展。

为此,平武县提出了构建民主农村社区的构想,从行政体制上,对原民主村和老河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组建成立高村乡民主社区。从法律上,让常驻保护区的科研工作者和护林人员获得“村民”身份,使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带领村民共同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区工人王林通过村民投票选举,当上了民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保护区还有其他两位工人,也通过选举进入了社区村委会。

但是,因为农村社区是个新生事物,其既不同于农村中的行政村,也不同于城镇社区。对其管理尚无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在现实中,民主社区如何管理,对各方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智慧考量。

为此,平武探索搭建了“三委”(社区党支部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村务监督委员会)、“一会”(社区议事会)、“两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基层组织框架,社区议事会是村民自治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村民直选产生。

在老河沟党支部和民主村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民主社区党支部,同时成立社区村民议事会,作为民主村与保护区事务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从产业规划到保护措施,都先由议事会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后,再交由社区村民大会讨论表决。

如此一来,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社区议事会,在民主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事实上已成为“最管火”的机构。比如,村里重大事项,必须先经过议事会成员投票决定。议事会讨论通过后,再由村委会负责实施,并全盘接受议事会监督和检查。

为保证真正体现村民意愿,整个投票过程中,社区党支部只负责组织召集,并不参与村民投票。社区村通过建立“村规”,明确村民权利的边界和责任,对公共权利运行进行规范;并制定“民约”,明确村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指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承担责任义务。

“这种治理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村委会由‘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村民议事会由原来的‘服从者\’变成了‘决策者\’”。村支书李涛介绍说。

而从“你说我听”,再到“你听我说”,角色的转换,使民主社区的村民在村务管理中,正式从“台下”走到了“台上”。

社会治理模式的改变,进一步激活了民主社区村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高村乡乡长熊钰华告诉记者,2013年10月,民主村选举议事会成员时,村民投票率达到95%。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主动采取电话投票的方式踊跃参选。在当选的20位议事会成员中,保护中心人员占了3个。

主导产业+合作社 村民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

社会治理的变革,带来的是外来人口与当地群众的深度融合发展。保护中心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但提升了村民科学的环保意识,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自然基金会到来之前,当地村民靠山吃山,偷偷打猎、砍树现象时有发生。“2011年10月,我来这里上班第一天,先后三次听到猎枪响声和猎狗叫声,如今,这种现象已经没有了。”保护区中心主任刘晓庚告诉记者说。

如何带领村民既保护好生态,又发展好经济,经与村议事会协商,保护中心先后投入1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牵头成立专合社,以定制方式,组织村民按标准生产蜂蜜、核桃、猪肉等生态农产品;募集25万元教育基金,支持鼓励村民子女读书;探索推广适合山区实际的“生物膜+三级人工湿地”的净水系统,让村民生活污水经自然处理后进入河流……

而通过定制生态农业带来的巨大现实利益,让祖祖辈辈深处大山的民主社区村民为之震惊和鼓舞。“不喂饲料不喂药,按合作社要求养出来的猪,每斤肉可以卖到25元,价格比以前翻一番;同样,不施化肥不打药种出来的黄豆,每斤可以卖到4元8角,比普通两元钱一斤的黄豆贵一倍。”“除了养5头猪,我还打算把14亩土地全部种上黄豆。”合作社理事长唐有林告诉记者说。“为保证民主村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我们聘请了三个品控员,专门负责技术和生产管理”。王林告诉记者说,2013年,合作社定制的生态农产品卖了8万元,2014年卖了90多万元,今年将突破200万元销售额,最终为保护区探索出一条自我良性发展的路子来。

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了以蜂蜜、生猪、天麻和鸡蛋为主,核桃、野菜、柿饼、豆腐干、干魔芋在内的14类生态农产品,绝大部分产品通过基金会的销售平台和网络,走出平武大山,进入国际消费市场。

看好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民主社区已有72户农户参加合作社,49户农户正式签约成为定制户,并有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

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如今看好村里的发展,纷纷返乡创业,就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2014年,民主社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同比增长25%,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000多元。

村民收入的变化,带来的还有当地生态的显著变化。

民主村村民苏正银感慨地说,现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找钱门路,村里再也没人进山打猎或是偷偷砍树,山上的野生动物也明显比以前多了。

保护区经常开展本地资源调查、生态监测等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林区科研监测保护水平

保护区安装的自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川金丝猴

保护区成立后,民主村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保护中心协助合作社农户做好生态农产品销售工作

新闻推荐

市三医院专家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为藏乡同胞义诊

本报讯(张瀚文记者田明霞)5月8日至10日,市三医院的20多位医疗专家走进平武县人民医院、虎牙藏乡卫生院、虎牙藏乡希望小学,开展了送健康义诊活动。活动期间,专家们为近800名群众看病,并发放各种健康宣...

平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