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保护大熊猫从养小蜜蜂开始

四川日报 2012-12-07 17:17 大字

——一个乡村的生态保护思路之变

□本报记者 陈四四/文 肖雨杨/图

11月21日一大早,背上面条,拿着镰刀,李志华和马豪胜又出发巡山了。这次,他们要去更换3个监测点上红外相机里的卡片。一路上,他们不仅仔细寻找野生动物出没的痕迹,观察是否有外来人在狩猎、挖药,还到各个蜂场去看村里养殖的蜜蜂是否安好。

李志华和马豪胜是平武县关坝村的村民,也是村养蜂合作社环境巡护队队员。自2010年,在民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村里成立合作社开展起蜜蜂养殖项目后,村民们也日益看重关坝村所在大山的生态环境。

“养蜂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最终能使这里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平武县林业局副局长陈佑平说。

A

养蜂巡山

3个监测点需走6天

关坝村村民大多居住在关坝沟沟口,蜂场则顺

着沟蜿蜒深入山间,从海拔1160米到海拔2000米

以上均有分布。最远的蜂场距离关坝沟沟口有10多

公里,要走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11月22日,记者跟随关坝村养蜂合作社环境巡护队队长袁宗富上山去看蜂场。67岁的袁宗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对山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不仅自己养蜂,也带领巡护队坚持做着蜜源植物和天气情况监测。如今,这支由8个人组成的队伍,每月有两次例行巡护监测,遇到天气好时次数还要增加。

从村里出发,到第一个蜂场大约要走40分钟。此时已是初冬,关坝沟几乎干涸,必须要踩着乱石滩前行。上山没有路,只能抓住树枝、竹竿、藤草等攀登。

“这是合作社的蜂场,今年由私人承包。”袁宗富说,这个蜂场有50多箱蜜蜂。记者看到,蜂场坐落在一个背风的山坡,有一座简易的活动板房,蜂箱就放在房前的空地上。蜂箱上盖着蓝色胶布,有几只蜜蜂簇拥在箱口。据说,这是为蜜蜂保暖。等到下雪时,还要在蜂箱四周包裹上稻草。

袁宗富告诉记者,蜂场摆放的全是四方的新式蜂箱,也叫“活框蜂箱”。这种蜂箱中的活框蜂巢可以让蜜蜂直接并重复利用,加快了蜂蜜的产出,提高了产量,还便于观察、管理,操作简单又不伤害蜜蜂,蜂蜜也更清洁、纯净。

由于天气已比较寒冷,为了让蜜蜂能安然过冬,养蜂的村民都不会取走蜂巢内的蜂蜜。而且要隔三岔五上山,看看蜜蜂的生活情况。尽管山上还有一些盛开的野花,可花蜜并不足以支撑蜜蜂过冬,所以村民有时会给蜜蜂喂一点糖水。

“夏天是养蜂最繁忙的时候。”袁宗富自己的蜂场在海拔1400多米的地方。每到忙碌的时节,他早上6点多就从家里出发,走1个多小时到达蜂场,要赶在9点给蜜蜂分群,一直要到下午6点左右才下山。

养蜂之余,袁宗富还肩负起了监测环境的职责。他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蜜源、天气和水的变化情况。他对大山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是在养蜂之后才开始的。“山水保护中心的人告诉我们,只有山里的环境保护好了,我们的蜂蜜才是无污染的。”蜂场都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森林山谷中,要靠近清洁的溪水,在蜜蜂的飞行半径也就是3公里之内的植物不能有污染。因此,袁宗富每次上山巡视,总会细心记录下他看到的各种变化。

巡山是一件艰苦的事。走完3个监测点需要6天时间,一般巡护队是分头进行,上山一次也要两三天。由于要在山上过夜、吃饭,所以他们要背上厚厚的衣服,带上米、面、锅和一点榨菜。山上夜晚很冷,他们没有帐篷,总是找一个靠近水边的岩石,在岩窝下睡觉,冬天就生个火堆。尽管巡护队队员平均年龄50岁左右,可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

B

保护生态

小蜜蜂的重要角色

为了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栖息地,通常的做法是退耕还林、建立保护区和生态走廊。这样一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必然会受到影响。对以采药、放牧、伐木等依赖自然资源为生活生产方式的村民来说,受到制约的还有谋生的手段。因此,为了解决矛盾,保护这一地带,近年来,民间环保组织带入各种保护项目,试图通过改变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

那么,养蜂和熊猫到底有何关联?

陈佑平告诉记者,平武25个乡镇中,19个乡镇有熊猫分布。平武有2400平方公里大熊猫栖息地,分布有从海拔600米到海拔5000多米的所有温带植被,以及各种珍稀动物。可是,2400平方公里大熊猫栖息地,只有一半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还有一半散布在保护区外。

关坝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东连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邻薅子坪、老河沟保护区,南邻余家山自然保护区,村范围内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包括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红腹锦鸡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及银杏、珙桐、红豆杉等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关坝村目前进行的蜜蜂养殖,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资助的一个项目。

“我们一直想找到一个解决生态保护资金持续性的方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冯杰说,希望通过支持一个村发展起一个产业,用获得的利润来支持环境保护。在关坝村考察时,他发现当地有养蜂的传统,出产的蜂蜜浓度高,口味醇正,带有独特的松花香气。于是,他们决定支持养蜂产业。

关坝村传统养蜂是用老式蜂箱吸引野蜂,即用一段椴树干,一剖两半掏空了再合起来,合缝中间挖一两个供蜂子进出的小孔。养蜂的村民每年只能采一次蜜,而且是破坏性地割蜂巢,因此蜂蜜产量低。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了启动资金,为关坝村引进一批新式蜂箱,并请来指导老师进行技术培训。这种新式蜂箱,避免了破坏性地割巢取蜜,如果气候适宜、蜜源丰富,一年可采两次以上的蜜。老师也教会了村民如何清除棉虫、帮助繁殖、保暖等技术。到今年,关坝村养蜂合作社已有3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也建立起两个集中养殖蜂场,规模有所扩大。2010年4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帮助关坝村养蜂合作社取得了有机认证。

选择养蜂作为支持项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冯杰说,蜜蜂是生物链中很有意思的一环,它们采蜜的同时给植物授粉,帮助植物繁衍。大自然选择小蜜蜂,扮演着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蜜蜂对环境又非常敏感,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被污染,蜜蜂就会消失。同时,养蜂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可人类的扩张,严重影响了蜜蜂的生存。从2000年到2010年,全球野生蜜蜂数量减少了40%。曾经在我国大面积分布的中华蜜蜂,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动物。养蜂项目提供的就是当地的中华蜜蜂——我国主要的野生蜂种,这是希望通过人工养殖蜜蜂分群后野化成自然种群,可以增加当地野生蜜蜂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C

环境改善

野生动物 悄然回归

袁宗富说,近两年,通过红

外相机,他们拍到了大熊猫、扭

角羚等不少野生动物,还在巡

山过程中发现过金丝猴等野生

动物。

生态环境改善了,发现野生动物的次数也多了。

去年12月,正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实习的戚宇,跟随巡护队上山巡护。天空飘起了小雪。戚宇一行三人随着常规巡护路线走到大蜂园时,突然听到“喳喳喳”的叫声,像喜鹊声,声音很大,此起彼伏。看看四周,附近没有鸟。袁宗富说,“可能是金丝猴,咱们往山上看。”终于,他们发现,在右边插柳坪上面,大约有50只左右金丝猴。有的在树上坐着,悠闲地啃着树皮,有的在树上跳来跳去,还有的正在朝山下看。原来,“冬天来了,关坝村的高山上已是白雪皑皑,金丝猴也被冻得不行了,纷纷下山找食物吃。”

他们决定上山近距离观察。戚宇说,在往山梁上爬的过程中,很明显地感觉到猴群的叫声减弱,可能已经有部分猴子转移到山梁的另一边,而在这边只有少量的猴子在放哨。一路上,叫声逐渐听不到了。当他们到达金丝猴刚才活动的地方时,金丝猴已经逃之夭夭了。由于不能追击下去,于是他们安装了一部红外相机,来记录猴群的一举一动。

不仅如此,村里也没人上山挖药砍树了。袁宗富说,过去人们到关坝沟内用炸药炸鱼,或是投毒毒鱼,现在也没人这样做了。“村里人有了环境保护意识。”

可是,对于如何继续保护好关坝村的生态环境,村里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存在一些困惑。

袁宗富说,外来偷猎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每每遇到,他们只能劝说。为了不引起更多的麻烦,他每次都是请对方一同吃饭,然后劝他们下山。同时,成立合作社这3年来,天气一直不好,雨季多,蜂蜜产量不高。原本应该从养蜂利润中提取给巡护队员上山巡视的生活补贴,由于合作社至今还亏损,所以一直未能兑现,还不知怎么解决。

冯杰也告诉记者,开展养蜂项目的初衷,是想通过提高蜂蜜的内在生态价值,使广大村民从蜜蜂养殖中受益。当村民从蜂蜜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就有更强的动力和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生态保护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保护的良性循环。可是,蜜蜂养殖受限于天气制约,从目前来看暂时还未能实现他们的最初想法。“所以,我们也想再寻找其他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产业,来支持关坝村的发展。”

从关坝村自身来说,也准备成立生态保护协会,还想搞一个生态旅游区。“但是光靠村里人自己,还没有这么大能力。”袁宗富说,“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支持,共同来保护好大熊猫生活的环境。”

新闻推荐

金凤莲被追授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本报讯(记者邹俊川郝勇)记者10月9日获悉,全国妇联于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平武县旧堡羌族乡关东村妇女主任金凤莲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今年7月,平武普降暴雨,位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旧堡羌族乡关东...

平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