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科技创新走在前列
□陈华斌
游仙作为绵阳主城区、中国科技城核心区,辖区科研资源富集,工业基础扎实,理应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列,在创新引领上担使命、求突破,切实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未来五年,我们将坚定不移落实“创新引领”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研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争当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努力为实现“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大幅提升”目标做出游仙贡献。
一是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创新支撑力。游仙境内科研院所众多,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个,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军转民技术转移基地、省级孵化器、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各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共建成各类研发平台7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亿元,今年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占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30%,在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协同创新工作“三张清单”制度,建立区级领导联系服务院所专班,与辖区院所常态化开展对接。下一步,游仙区将持续深化院地交流协作,围绕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推动区内外院所、高校、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科研院所、企业跨区域共建共享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建设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搭建并完善院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建设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
二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释放创新主体活力。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要探索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强高素质人才创新队伍。近年来,游仙区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先后引来高层次人才60余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解决技术难题32个。全区有效发明突破200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件,居全市第一,高分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验收。下一步,游仙区将积极承接国省市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产业短缺技术,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富乐英才”“揭榜挂帅”“游仙工匠”等人才项目,广泛吸引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升级优化人才政策,建立政策资金逐年增长机制,加强对人才政策资金兑现力度,推动人才与项目、资本深度融合,让“人才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人才来”。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园区利益分配模式,推动形成“总部在成渝、平台在绵阳、配套在游仙”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链条。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高新产业集群。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要在工业经济上奋力突破。游仙工业最大的特色就是院地协同创新,就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近年来,游仙区探索实行“一院所、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模式,编制院地协同创新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辖区科研院所比较优势,创新全链条专班招商机制,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正大力推进与中物院有关所合作共建、总投资216亿元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基地建设。“两新”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8%。下一步,游仙将围绕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科研资源库、协同创新成果库、项目政策库,加快构建“环科学城创新产业带”,大力支持院所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促进民营企业参与院所配套。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建立全区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开展高科技产品应用场景示范体验。深度参与科技城新区建设,持续完善园区运行机制,整合各类规划及资源优势,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做优做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三大重点产业,聚力发展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三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科技城游仙国防科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到2026年,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95%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
(作者系中共绵阳市游仙区委书记)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祖荣)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秋高气爽,人寿花香。彩云追月,盛世和祥。为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关注退休教师身...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