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记》选载之七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绵阳晚报 2021-09-20 07:59 大字

◎王晓阳(绵阳)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注释】

①质:质朴,内在本质。②文:文采,外在装饰。③野:粗俗、粗野。④史:虚华、浮夸。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恰当配合,后多指一个人文雅有礼貌。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读记】这又是一句知名语录,特别是“文质彬彬”在后世成了一个成语,不少人把“彬”字来用于人名。它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既要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又要有比较优雅整洁的外表和礼仪,这样才是君子的品格。这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反映。

这一章讲了“文”与“质”的辩证关系,要求“文”与“质”的统一,但要做到“文质彬彬”却很难。有的人品质比较好,但言词粗野,外表邋遢,缺乏修养;有的人外表整洁,对人恭敬礼貌,但内心污浊,素质低下,浮夸虚伪。那种既有高素质,又有高颜值,还礼貌待人的“彬彬君子”实在难得。

两者达不到统一怎么办?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杨氏的语句“与其史也,宁野”。也就是说,在无法达到“文质彬彬”的情况下,宁愿朴质粗放,也不要那些虚夸伪善的东西。

“文”与“质”也可以理解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好形式差就粗鄙,形式好内容差就空洞,最好的是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实在不行,内容重于形式。

子安宣邦在《孔子的学问》中对这段的理解又有不同。他把“质”理解成人所具备的天赋的自然性,即人原本拥有的自然本性,就是质朴。

“文”是学习前人遗留下的文章、文物和文化成品。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质”还不能成为“君子”,还必须有“文”,要学习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文章学问的文化,才初步具备成为君子的资格。所以,孔子在《论语·学而》第6章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颜渊》第15章和《论语·雍也》第27章中也说“博学于文”。所谓“学”,就是学习古代文献,学习前人。

(本文选自《论语读记》,王晓阳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绵阳市移交第23批信访件16件

9月18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绵阳市移交第23批群众来信来电信访举报件16件,其中:来电3件、来信13件。第23批移交的...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