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城新区这样探索

华西都市报 2021-09-02 09:22 大字

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每年定期在绵阳举办,是四川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图为第六届科博会上的参观者。

今年3月29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一股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新力量破茧而出——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揭牌成立。

继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后,绵阳科技城新区成为四川省第四个省级新区。绵阳,也就此迎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回望历史,因“三线建设”,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三线”企业,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拥有良好基础和先天基因。

如今,半年过去,这个诞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科技城新区,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强筋健骨?记者通过梳理,盘点了七大措施——优化创新布局、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加大人才聚集力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1

优化创新布局

创新布局是发展布局的重要支撑,通过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从而提升绵阳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成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绵阳创新发展布局中,科技城新区的定位为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目标是形成绵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此,绵阳将发挥市辖区和绵阳高新区、绵阳经开区创新发展带动作用,以军民协同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全市科研布局互补、创新资源共享、新兴产业互动,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

科技城新区学习借鉴雄安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等建设理念,高标准制定规划。同时,制定工作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考核、统一激励,确保科技城新区各个主体按照统一部署,有序推动相关工作进展。

科技城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雨果从项目招引、产业培育、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谈及科技城新区发展路线图。“在项目招引上,我们要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另外,围绕科技城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布局,重点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具有研发能力以及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企业。”刘雨果表示,同时还将加强制度创新,加大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

2

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绵阳市拥有189家国省级高能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但整体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为此,绵阳科技城新区将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绵阳市委融合办常务副主任李建国看来,战略科技平台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载体;产业创新平台是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功能服务平台对于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近年来,我们建成了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示范平台。”李建国表示,绵阳正积极探索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的模式,力争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链条完整,具有权威性、支撑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3

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绵阳科技城新区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融通。

如何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绵阳市经信局副局长刘伟认为,既要一手抓存量扩张,促进现有企业达产达效、改造升级,提升“绵阳造”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一手抓增量招引,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力度,提高产业配套率。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融通。

“围绕科技城新区建设抓好产业集聚发展,科学编制科技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功能区布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北斗卫星、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等特色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在新区集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绵阳市发改委主任袁明表示。

4

加大人才聚集力度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

绵阳科技城新区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造就更多国家级科学家、创新型企业家,鼓励院士专家带项目、带团队、带成果来绵创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落实国省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改革举措,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实施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动,加大青年博士、博士后招引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完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细化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服务措施,探索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

“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绵阳市人社局局长张斯恩表示,要持续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特别是要激励创新人才双向高效流动,促进科研人才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出得去”“回得来”“用得活”“管得好”,并在多个方面对人才进行支持。

5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

绵阳科技城新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头部企业,培育数量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高校创新实力,鼓励在绵高校冲刺国家“双一流”学科,支持优先发展与绵阳产业实际相契合的学科专业,推动在绵高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大力推进“招院引所”,更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等迁入或在绵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发展创新型经济。

绵阳市科技局局长刘青川看来,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这些主体“一个都不能少”。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在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绵阳将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行动,落实好工作措施和市县两级奖励政策,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建设,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体。

6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绵阳科技城新区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提升科技创新的“势能”。

在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国洪看来,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城建设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落实,坚定不移朝着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这一目标阔步前行。当国家战略在绵阳交汇叠加,国家试验在绵阳探路开局,源源不断的创新经验,从绵阳走向全国。全国三批次推广56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绵阳经验”9条上榜。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快速出成果,这与绵阳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良好的改革土壤和创新创业的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胡国洪表示,要聚焦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接争取,积极承接纳入国省全面创新改革的任务,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事项,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7

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是从内部管理上推动和激发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则是从外部服务上保障和促进创新。绵阳科技城新区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氛围浓厚活跃,着力打造高效协同、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

为科技城新区强筋壮骨,绵阳将加大财政支持创新力度,落实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绵阳还将协同推动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构建“五创”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培育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凸显科技元素,加强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传播塑造,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在提高服务保障力上,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各类创新主体办理证照、税务、社保等开设‘绿色通道’政务服务。”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管局局长陈松柏表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新闻推荐

送政策进军营为兵服务“零距离”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郑金容)日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送政策到军营强服务暖兵心”宣讲活动走进绵阳武警支队,为...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