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朋友圈”
□刘芷妤(绵阳)
世事喧嚣,生活匆碌,社交软件日新月异,从博客到QQ到校内到微博到微信,随着朋友圈传播开来的热点话题日益增多,我慢慢走进了“朋友圈”。
“朋友圈”最大的特点在于分享,每添加一个微友,我会习惯性地翻看他(她)的朋友圈,通过个性签名和浏览图文,了解微友的旨趣爱好。
有些微友,添加得很是偶然。我朋友圈中有个从事建筑幕墙方面工作的徐姓微友,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大名,我们成为微友源自于他的热心肠。那年我因工作变动刚搬迁至一个城市,租住在一新建的小区,电卡充值后不知插卡读表的机器何在,找人咨询正好遇见住隔壁单元的他,他爽快地带我上19楼找配置箱,谁知电梯在上行途中突然停电,我们被困在漆黑狭小的电梯间一个小时有余。后来我们加了微信,虽然从此再无邂逅,但微信朋友圈却一直存在。于我而言,朋友圈的这一扇门,将始终为萍水相逢的好心人开启。
活跃在我朋友圈的微友,以文友居多,他们大多书生意气,文笔率真,发布出来的一条条状态,如秋日树枝间挂着的一串串清香果实,读读看看之间,总归让我有些齿颊生香的滋味。文友多,面对热点话题热议也多,生活中一位性格谨小慎微中庸温和的文友,他对某些问题发出的质疑,犀利彪悍,言辞尖锐,我在心里嘀咕:原来你竟然是这样一个“你”。
常更新朋友圈的,大多是媒体人,他们触角敏锐,每每有重大事件发生,他们总是冲锋在前,传递信息,探索真相,记录许许多多的感动,传递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
在朋友圈异常活跃的,大多是营销人员,发广告,宣传产品,诉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非常敬业。面对刷屏,一年中什么时候最让人惊悚?是明明盛夏,微商却在朋友圈热卖秋装。刹那春光,展眼秋霜,那种一年过半时光留不住的慌乱,让人一时惶恐。
张爱玲曾说过,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朋友圈里,我遇到很多踏实靠谱对自己人生有着极强把控力和执行力三五年已然是各自行业翘楚的年轻人。
岁月从不败美人,我有一个同学,纤瘦有书卷气,在职场懂得平衡铁腕与怀柔,近年退休后低头种菜,抬头看花,她的朋友圈,可谓风花雪月气象万千,洋溢着生生不息的希冀。最近我看了她发的一组到舟山群岛旅游的照片,照片里清澈的海洋和蓝天,美得像童话,照片中的她,宽松的T恤搭配牛仔裤,自信扬在脸上,清丽如故,温婉如故,散布着我羡慕的豁达与通透。谢谢朋友圈这个平台,让我们在各自的道路上,有对望的机会。
有时候,相比热衷发朋友圈的朋友,我会揣摩那些一言不发的看客蛰伏在朋友圈想些什么,也许他们只是君子慎言,或者发状态时进行了筛选分组。常常,面对长年没有互动的微友,只要没有工作联系,我是果断删除。
生活滚滚向前,信息滚滚向前,我们不断结识新朋友,不断屏蔽一些不够熟悉的微友,也不断被渐行渐远的微友所屏蔽。我比较后知后觉,往往是一段日子过去了,才突然想起某个经常活跃在朋友圈的微友突然寂静了,微友你还好吗,带着疑惑点开微友的朋友圈,才发现微友个性签名的下方,只留有孤零零的一条横线。
一个窗外秋雨下得很响的深夜,我刷朋友圈,突然牵挂我弟。他是一心中藏着远方的上班族,这几天他利用工休假独自到厦门旅游,外出几天,朋友圈却静悄悄的无任何分享,是我消息太多没有浏览到吧。我点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已不知什么时候对我设置了“不让我看”,那一刻,我内心的响动也如窗外下得猛烈的秋雨般大起来,我俩生活中并没有嫌隙,我曾以为满世界的朋友抛弃我他都会与我肝胆相照,没成想他会对我关闭朋友圈这扇门。凡事有因果,终究意难平。
记得有年在一地开会,遇见一著作等身正值盛年的作家,会友中有人想加他微信,他坦率的答没用微信。第二年,又在一会议遇见,已经是文学杂志主编的他主动告诉大家他的微信号,欢迎大家投稿。我浏览他发的朋友圈,内容很是单一,几乎全是他主编的杂志最近期目录。我知道,越是在某个领域优秀的人,越更有定力,对朋友圈的克制,有利于他们保持专注。
我一个闺蜜,也是很少出现在朋友圈,平时我们天各一方各自忙碌,但我发在朋友圈的心情故事,一定会收到她温暖的问候。
日子向前走着,我潜心在自己专注的领域耕耘,维护生活中的朋友圈,也涵养微信上的朋友圈,且行,且记录,且分享,且珍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小丽任建波记者邓勇)公租房是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向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