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群众“乐享其成”

绵阳日报 2020-05-20 08:25 大字

老年合唱团唱响晚年新生活

□杨海燕文/图

“童伴阅读”进村入社,“一元文化”线上直播,“红色书屋”智能管理……一项项让市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项目,已成为涪城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一张张“金字招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涪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奋起之道,来自于该区立足人民群众需求,聚力资金、项目、人才,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的生动实践。

强阵地资金投入多保障

初夏的夜晚,在位于杨家镇王家桥村的区文旅公共服务中心广场,村民“舞蹈队”成员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

据文旅公服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公服中心线下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服务,先后举办了旅游志愿讲解服务、非遗互动、朗诵会等活动。线上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720全景数字文旅地标科技体验游、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5G“云书屋”APP等功能一应俱全。作为城市形象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中心3月对外开放后,很快成为了解涪城文旅资讯、圈层爱好者交流互动、传播文旅活动的热点阵地。

红色主题24小时智慧书屋、“二六文化”服务基地……在涪城,一座座文化阵地拔地而起,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多姿多彩。

为涵盖各年龄层次群众文化需求,既实现免费开放又满足个性化艺术提升,涪城在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引入社会资金提升和改造文化阵地。全面提升改造的区文化馆培训中心去年3月正式开放,为群众免费7个传统文化项目培训,开设职工艺校提供兴趣培训,针对青少年开设周末艺术提升培训课程。

“今年1月,投资1400万元启动东岳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建设,4月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投资近200亿元打造绵阳文创产业新城。”据涪城区文广旅局局长邓吉介绍,全区还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妈妈加油站、五老关爱活动室、乡村少年宫等资源,建成实践所9个、实践站110个,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

按需求项目建设强点位

星期天一大早,在城厢街道钟鼓楼社区东城根街“童伴阅读生活馆”,志愿者刘金蓉正忙着开馆前的准备工作。

“童伴阅读”是由涪城区2016年发起的公益性全民阅读项目,旨在培养3-6岁儿童亲子阅读兴趣,线上线下吸引20万人次参与,已成为全民阅读的响亮“品牌”,并被评为绵阳市十佳志愿者服务项目。

新推出的“一元文化”新模式,则精准服务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在杨家镇团阳寺村“二六文化”服务基地,一群大爷大妈围坐在50英寸的液晶显示器前,兴趣盎然地观看由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演出的川剧《王婆骂鸡》。

据介绍,“一元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采用“免费收看+购买服务+社会运营”方式,将线下本土优质文化资源“数字化”,群众通过镇、村服务点以电视、手机等方式点播收看,点播1次,政府出资1元支付购买。“自运营以来,‘一元文化’演出500余场,惠及逾25万人次。”据邓吉介绍,“一元文化”已入选国家文旅部2019年全国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重点推广项目。

筑力量队伍建设拓渠道

“看着镜头,笑一笑。”在“‘千家万福’全家福免费拍摄活动”现场,既是区摄影家协会成员又是文化志愿者的曾巨光,正满面笑容为群众拍摄全家福。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在涪城还有很多,他们活跃在各条文化战线,为文化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为让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红利”,涪城区集合辖区高素质文艺人才,引导和扶持建立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打造普及性文艺团队,通过组织其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强文化凝聚力。

在铁牛街社区天青苑内,台上正在表演川剧,台下座无虚席。据铁牛街社区党委书记刘程介绍,除了天青苑川剧艺术团和星海艺术团两支专业队伍,社区还组建“百凤朝凰”艺术团、威风锣鼓等14支500余人的表演队伍,建有广场舞队伍8支,240余人参与。

目前,绵阳晚报志愿者、绵阳师范学院志愿者、手拉手艺术团等都已入驻基层文化站,全区民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文化志愿者达万余人。

新闻推荐

粉墨登场 玩转绵阳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李春梅)今日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7日,市博物馆内人头攒动,绵阳市庆祝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此举行,活动通过戏...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