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经验”加快走向全国的背后

绵阳日报 2020-05-13 07:09 大字

科技城创新中心

惠科项目展示厅

爱联科技智能生产线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中国(绵阳)科技城5G科技园

当日后再翻阅绵阳2020年“大事记”,这一项必然位列其中——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绵阳在“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且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等3个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从结果倒推,我们能够从这份通报中看到,绵阳真抓实干的明显成效和敢闯敢拼的经验做法。

毫无疑问,绵阳做到了!

真抓实干。2019年,绵阳在“稳”“进”“好”三个关键字之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6.2亿元、增长8.1%,均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位居全省第3位……

敢闯敢拼。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是国家创新驱动版图上的重要一块。“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绵阳已探索出了两用技术市场化再研发机制、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协同通用技术标准创新机制、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本报记者郭若雪本版图片均由视觉绵阳提供

直击“痛点”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

当国家战略在绵阳交汇叠加,国家试验在绵阳探路开局,源源不断的创新经验,从绵阳走向全国。

全国三批次推广56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绵阳经验”都榜上有名。窥一斑而知全豹,绵阳发展的脚步走得格外急且矫健。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快速出成果,这与绵阳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良好的改革土壤和创新创业的人文因素密不可分。”市委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找准主攻方向,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万事开头难。绵阳第一步便瞄准问题核心,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完善院地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等工作机制,打破院地“两张皮”。

“一年能形成30项再研发成果!”从入选全国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以来,四川省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已完成近百项技术成果产品化研发任务,推进70余项成果转入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

一个平台不断有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移转化,关键是什么?搭建双向转化通道。在这里,一边聚集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大学和中科院、中物院等14家科研机构,深挖院所可转化科研成果。

“另一边通过设立再研发专项资金,并深挖本地长虹、九洲等30余家企业的创新资源,实现院地有效对接,引导和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技术再研发。”四川省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几公里外的创新中心内,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忙碌依旧。再次见到国家技术交易中心运营方负责人、绵阳科技城工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爱华时,他首先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

“我们参与的推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经走向了全国。”丁爱华表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重庆设立工作站。”

不只是四川省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科技城吹起了一股“共建共享风”,打破了院地“两张皮”阻碍科研资源向地方经济转化的僵局,为支撑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力量。

找准方向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绵阳经验”连续三批次上榜,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支持创新改革举措上,绵阳不仅速度快、动手早、抓得紧,还思路清晰、质量高、后劲足。

从一组数据,能窥见一二。当前,绵阳已全面完成国家授权涉及绵阳的17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和四川省改革方案部署的38项重点工作,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了有效制度供给。

而一度跻身媒体、企业热搜排行榜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就是最好的佐证。在这里,110多家院所、企业和服务平台的6000多台“闲置”的特色仪器被盘活了。

日前,记者在共享平台大厅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的一组增长数据勾画出该平台的成长轨迹:网聚科学仪器6000多台、服务企业2000余家、共建单位110余家,形成无损检测、电磁兼容等服务产品3638项……

绵阳市赛思新能源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做电磁兼容检测,自己买检测设备需要上百万元。通过仪器设备共享,企业的检测成本节约了6成以上。

根植绵阳,面向全国。通过仪器设备共享这扇门,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了交融互动,催生了更多意外财富,这正是科技城以“共享平台”为桥梁,推进创新改革最期待的状态:从外围切入,不断带动核心。

一次次精准服务的背后,是经验的累积与创新改革的突破。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绵阳经验”《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成功入选。

“此次入选,是我们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继2017年首批入选后再获国务院肯定。今年,该创新模式和产品还将在全国8个改革试验区域内推广。”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运营负责人陈俊岗说。

如果说,“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是绵阳的关键一招。那剩下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国家赋予科技城的使命任务不断升级而生。

仅在主导标准制定,提升行业创新引领能力方面,绵阳就“大招”不断。绵阳率先在全国成立磁性材料领域的标准创新中心,探索构建院地协同、平等合作、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新机制,开展磁性材料两用标准研究和制定。

“5年来,绵阳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07项、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48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落地见效

推动高质量发展

“每隔一段时间,企业服务专员就会到我们公司走走,送来最新政策,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四川龙华光电薄膜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一批批“绵阳造”典型经验做法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尤其是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难题,让企业在创新道路上加速奔跑。

另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数据,也有利印证了这批“绵阳造”经验的成果。在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中,在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揽”26项大奖。和传统观念中高校打主力不同,由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项目占14项、占比54%,企业再次稳站绵阳科技创新“C位”。

没有的,有了!将死的,活了!弱小的,大了!在绵阳,一个个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未完待续。

仅仅549天,又一百亿级企业落地生根、强势生长。4月29日,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在此建成点亮。这标志着项目正式转入生产运营阶段,标志着绵阳又一百亿级产业项目顺利投产。

“我坚信,今年内绵阳生产的‘HKC’牌超高清新型显示面板将行销全球。”惠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智勇在点亮仪式上掷地有声。

从“绵阳经验”走向全国到“绵阳产品”行销全球,这背后是绵阳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结果。去年,全市“抓落实作表率”行动大会召开,并出台《绵阳市“抓落实作表率”行动方案》,从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工作机制、实绩导向4个方面,对抓落实提出了要求。

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全市广大干部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更长远的改变正在酝酿。绵阳在面对“危”与“机”同在的经济大势中,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现总量与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的高质量发展。

更多的幸福正在实现。绵阳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重点推进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教育体育、困难帮扶、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实事和项目,让广大群众向着幸福迈进。

奋斗的时光,总能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大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以细致观察滋养精妙表达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这是巴金由上海前往巴黎留学途中多次早起看日出后在《海行杂记》一书中留下的名作——《海上...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