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文化蓄力 古村落焕发新魅力
□本报记者 罗敏
“好个铁炉沟,三年两不收,如果收到了,还吃稀溜溜!”一句顺口溜,道出了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曾经的贫穷与闭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这座藏在深闺的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利用,百年古宅引来游客络绎不绝,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带动产业勃发,铁炉村也因此荣获2019年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称号。4月14日,记者走进铁炉村,寻访古村变迁。产业先行让古村落重放异彩
铁炉村因左依涂家山,右傍圣泉山,背靠窦平山,三山环抱状如铁炉而得名。村内百年以上的夯土建筑群、古墓群和老堂屋,是该村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
然而,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曾让这座小山村趋于凋敝。“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口精修塘堰,没有一个产业化项目。”说到过往,村党总支书记涂先国感慨万千。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先行。2012年起,铁炉村先后回引返乡创业农民工20余人,流转土地1800亩,曾经产值低、被荒废的耕地逐渐被盘活。如今,土木屋、农耕馆、青梅种植园、桃林、家庭农场产业园……多业态让这座古村落重放异彩。
据了解,铁炉村有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大户 14 家。发展有圣泉山青梅 800 亩,年产青梅鲜果 50 万斤;窦平山、马家丫脆香桃 650 亩,年产脆桃 60 余万斤;知行堂土鸡蛋年产30万枚、出栏老母鸡1万余只。
为探索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3月,铁炉村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绵阳金炉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以集体土地、山林、建筑等入股,占股60%;村民以现金、承包地、山林等入股,占股25%,引入社会资本15%。由此,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至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较2018年增加5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0元,较2018年度增长20%。保护利用中积蓄文旅潜力
王家上湾内,夯土木结构房屋毗连,村民王成友家的四合院就在其中。今年68岁的王成友从小生活在此,他说,院内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逝去岁月的印记。院内正房建于1931年,木、石为柱,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图案相映,技艺精湛,造型考究。
乘着村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今年一开工,王成友便请来工人对房屋进行修缮、改造、加固。“泥巴房子冬暖夏凉,很适宜居住,我们会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基础上发挥其文化、居住价值。修好以后我们打算开民宿,或用作旅游驿站,以满足城里人的乡愁需求。”王成友说。
铁炉村现存建筑多建于清中、清末、民国时期,村民在致力保护当地古建筑的同时,还传承着风土人情、文明习俗。在村民王盛元家,记者看到,门口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新建的水厕干净卫生。
铁炉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铁炉村紧临古蜀道,现保留有编雨帽、吹奏唢呐等民间习俗,还有张勇精神文化广场。
寂静的山村人气逐渐旺了起来,2018年9月14日,铁炉村组建“金炉谷山湾农庄”,由村集体统一组织、规划、建设旅游项目,“土街、五匠街、农场街”等破土开建。“道路为街、节点设店,实现一三产业融合,让城里人和我们共享新村。”涂先国说,现在正加紧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对外开放。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旅游,铁炉村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本报讯(毛营赵银熙)为进一步提高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两类案件的办案质效,绵阳高新区检察院近日主动与交警四大队联系...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