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隐形冠军”催生企业“集群”
绵阳市两用技术再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本报记者 祖明远1月8日上午,在绵阳市两用技术再研发成果转化基地的一个车间里,数控铣床正在加工一块手机大小的有机材料。经过加工,这块成本只有几十元的有机玻璃,将成为手机曲面屏检测模具,价格也将增至6000多元。
据介绍,这种高速镜面铣床由绵阳惠捷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可在钛合金上加工出直径为0.1毫米的小孔,在军工、医疗、电子等领域应用广泛。
目前,类似精度的高速镜面铣床主要由国外生产,其售价高达900万元-2000万元,而这个“绵阳造”设备在未来量产后,有望以低于国外产品一半的售价走向市场。
在绵阳市两用技术再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内,掌握类似技术的企业还有不少。
建基地 催生创新团队
1月7日,绵阳市两用技术再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科创区管委会联合打造的市场化运营孵化园,是工研院再研发成果的中试的承载基地和深入企业服务的实践基地,致力于产业发展服务的探索实践,主要定位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三个方向。
过去几年里,绵阳对初创阶段的创新团队给予了许多支持,通过提供免费场地、创新创业导师、资金扶持等手段,绵阳相关科技创新孵化器已走出了数千支创新团队,在成果成功转化为量产产品前,它们被称为“隐形冠军”。
走出孵化器后,创新团队还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以绵阳华宝鼎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拥有了先进的有机硅材料技术后,该公司用了两年时间、投入1000多万元才实现了产品的量产,仅技术团队就达10人。为了开拓市场,与目标客户联合开展产品验证,就用时3年。绵阳工研院副院长张方宇说,这也对科技创新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设平台 让样品成为产品
“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实现小规模量化生产。
2017年,绵阳惠捷科技有限公司为拿出量产样品进行了2年的研发,成为产品还需要长达2年的测试——检验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找到稳定的核心配件供应商。通过中国(绵阳)科技城检验检测联合体,该公司从一家科研机构“借用”到昂贵的检验检测设备,“目前有10台样机在做稳定测试,预计明年结束测试后将进行批量生产。”该公司创始人虞竣涵说。
经过多年努力,绵阳以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点为圆心,形成了再研发服务平台16个。通过相关平台的服务,绵阳工研院帮助企业加速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完成120余项再研发任务,其中80多项成果已进入企业规模化生产。
新闻推荐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黄旭华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曾庆存院士(中国科学院...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