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路 跨越70年 开元场发展中诞生的道路
剑南路东段通向东方红大桥
今东兴路
2000年,开元场街房、道路梁光明绵阳市城建档案馆
剑南路东段(老开元路)绵阳第三人民医院
开元场现代与古典相得益彰
今开元路
今东兴路右侧为三医院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涪江北岸龟山之阳,为川陕来往待渡之场所。民国37年(1948年),兴建开元场路(街),因其地有开元寺,县长杨卓勋命名开元场。1968年,红旗砖瓦厂与制药厂、土陶厂联合开凿一条简易土路通道,为今绵山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从市第三人民医院西侧通向龟山修建了一条通向东材厂的路,取名东兴路。70年过去了,能够一眼从头望到尾的开元场,摇身一变成了绵阳地标,重建后的越王楼伫立在此,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绵阳工业传奇时代
1958年,陕西筹建的796厂(华丰)迁来绵阳,生产军工专用无线电开关和连接器元件,就地招收千余名青年学工,接收千余名转业复员军人,一时成为拥有四千余人的大型中央直属国防工厂。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厂前的乡村公路被拓宽,出现了一条宽10米、长500多米的小街(后跃进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我国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新建156个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绵阳有幸被选中。“1958年-1960年,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涪江有线电厂在这里建厂,后又增加两院(电子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四〇四医院)。”绵州通汤毓良说,直到现在,老一辈绵阳人还是习惯性地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代号来称呼这几家企业。
一批军工企业的诞生,开启了属于跃进路的光荣岁月,成为绵阳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也奠定了绵阳成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的根基。天南地北的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绵阳,彻夜亮灯的工棚、慷慨激昂的口号、大干快上的激情,便是那个时代最本真的写实。中央四厂(305、203、204、407)在平政村兴建。“当时的人们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由钢轨塔式起重机起吊构件建苏式五层大楼(当时城区最高建筑是四层的钟鼓楼),施工现场十分壮观热闹。”汤毓良回忆,前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重点项目,有5项在平政村兴建,还有后来的西南缫丝厂。这一片成为工区,为此还修了工区贸易大楼,是当时最大的综合商业大楼。
东方绝缘材料厂(208厂)是经国家计委批准由哈尔滨绝缘材料厂搬迁和总承包兴建的三线建设厂,为新型耐高温综合性绝缘材料制造厂,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一机部重点骨干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208厂迁至绵阳,与跃进路4厂齐名。208厂于1966年筹建于绵竹县汉旺境内,1968年迁建于绵阳市开元场北山。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再调集部分技术力量和设备,于1968年10月开始设计,1969年动工,总投资739万元。后修建剑南路东段到东材厂,取名东兴路,从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侧通向龟山。
开元场川陕来往待渡之所
208厂位于开元场北山,涪江北岸龟山之阳,为川陕来往待渡之场所。绵阳北山含龟山、绵山、银山、天池山、小金山,龟山是古绵州名胜所在地,“东旗、西鼓、南蛇、北龟。”《绵阳县志》载:“在天池山右侧:形如龟,两池相映,一天池,一明月池。”
“碧瓦朱甍迹已平,龟山春树郁新情……涪江凭吊应多感,日夜滩声打故城。”清代诗人郭延这样描述龟山。龟山因越王楼而得盛名,古迹众多,又因其地处水陆交通码头,地理位置重要。早在民国24年(1935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殖司令孙震(字德操),驻防绵阳设立马路总局,马祖援任局长修建绵梓公路,绵阳至魏城开工,削去龟山南坡。民国37年(1948年),兴建开元场路(街),由游仙乡长邓文元倡导组织动员力量新建街房百余间,街长500米(龟山脚至今三医院一带),费时一年竣工。1948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开场典礼,因其地有开元寺,县长杨卓勋命名为开元场。在1954年绵阳城管示意图中,人们不难发现,今剑南路东段当时就叫开元路,与北河渡对岸绵梓路成为出入四川的交通要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元场只有一家供销社、一家副食店,供销社的东西只有农村户能买。因此,除了川陕往来的过客,开元场的人们经常坐渡船去绵阳城里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杨松林自小在开元场长大,他记得彼时开元场通往绵阳城区有两个渡口,一个在碧水寺后门,一个是北河渡口。碧水寺后为古渡口,人们想要坐船还得上坡下坎,废好一番功夫。东方红大桥尚未修建,人们还有另一种到达对岸的方式——浮桥。
北河浮桥规模比南河浮桥大多了。北河浮桥用20来艘船只首尾相连,顺江排列,面上铺厚木板,再用铁抓钉固定木板和船身。为与两岸接通,在两岸需设置过渡梁或跳板。浮桥是季节性的,每年汛期过后就搭浮桥,汛期到来之前就要拆除,年年如此。船工们搭桥和拆桥都很熟练,速度也快,通常一天一晚就能完成。
每天清晨,天不见亮,浮桥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农民担着鲜嫩的蔬菜到城里去卖,有的背着活蹦乱跳的鸡鸭鹅兔,有人行色匆匆快步通过,有人不徐不疾享受江景。孩子们喜欢浮桥,和伙伴们跑到桥上去玩耍嬉戏,感受浮桥上下颠簸时的刺激,分享船头钓鱼人收获的喜悦。为了安全,船工会把他们赶下桥去,一阵阵嬉闹声散布开来……浮桥不仅通人,也能通车。早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作过一首诗,其中四句是“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用来描绘他乘坐御车渡越浮桥时在江河波涛上摇曳动荡的景象。“三四月开春,涨桃花水,枯水期一过去,人们便只能坐渡船了。从最开始的一分钱到二分钱,最多的时候收过五分钱。”杨松林说,一月工资20来元,坐渡船也变得奢侈起来。
飞速发展的涪江东岸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68年),绵阳老火车站的红旗砖瓦厂迁址于绵山(今二纺厂处)。“1968年,红旗砖瓦厂从原火车站供电段处迁厂至龟山东方绝缘材料厂北侧,与制药厂、土陶厂联合开凿一条简易土路通道。”汤毓良解释,到1987年,市政公司在这里加铺了碎石垫层和沥青路面,修至二棉纺厂,也就是今天的绵山路。
1978年前,绵阳县城面积扩大到了15平方公里,四个片区。城乡所辖街道35条,开元场仅辖4条。《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显示,直到1980年,绵阳发展依然集中在老城区。1990年以后,曾经的开元路早已改名为剑南路东段,如今的开元路只是三医院对面的一条普通城市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从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侧通向龟山修建了一条通向东材厂的道路,取名东兴路。”汤毓良介绍,东兴路也是开元场最早的硬面道路。
现在,开元场剑南路东段是绵阳交通最为繁忙的道路之一,每到早晨,东方红大桥上车流如织,一如过去北河渡口两岸人们或乘渡船或走浮桥进出绵阳城的热闹景象。不同的是,曾经只有一家供销社、一家副食店,一眼能够从头望到尾的开元场,摇身一变成为了绵阳地标,重建后的越王楼伫立在此,与周边众多美景融为一体,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丽)1月11日上午9时,万江眼科论坛、绵阳跨区域眼病专科联盟研讨会暨绵阳万江眼科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总结会在绵阳万...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