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委立交桥 绵阳城区最早的立交桥
在天津桥和富临桥修建之前,绵阳已经有了规模更大,车流、人流量更多的立交桥,这就是科委立交桥。这座桥串联起了绵阳城市中心最主要的两条道路,它也是绵阳城市中最早修建的立交桥。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苏东华/图
壹1993年底开建
说起科委立交桥,就不得不提到绵阳城区的两条最主要干道:长虹干道、临园干道。这两条干道串起了绵阳的车水马龙,更是联通了绵阳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在两条干道交汇处的科委立交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85年,绵阳建市,城市建设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也开始大规模变化。首先就是临园路的改变。
临园路最初主要指现临园口至科委立交桥这一段街道,因为临近人民公园而得名。1973年,根据当时的城市规划,县城市建设局为缓解青年路(今剑南路)交通拥挤,按规划征用城郊公社耕地8.8亩,打通占用人民公园北部土地18.3亩,拓宽新建了临园路(临园干道前期),当时为1200米、宽13米,且无人行道。1986年,地级市政府决定拓宽临园路为50米宽的临园干道,这在当时的绵阳城区算是一件惊天动地、史无前例的大事。市委、市政府顶着压力,力排众议,经过宣传、解释,终于搬迁了道路附近153户居民、64家商店,开始着手修路。
经过建设者们辛勤劳作,昼夜施工,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临园干道一期工程。此时的临园干道扩宽为从临园口至科委口,共1200米,宽50米,分快车道、慢车道、绿化带、人行道等。临园干道修好后不久,长虹干道也陆续修建。而位于两条道路交汇处的科委立交桥也于1993年12月20日破土动工。
贰盘活城区交通道路网
记者从城建档案馆查询资料了解到,科委立交桥于1993年12月20日破土动工,1994年4月24日完工,仅用118天,于当年“五一”节正式通车。
科委立交桥设计为上环式车行立交,占地一公顷,内环直径54米,环岛桥净宽17米,四方引道总长480米,平均坡度4.34%;桥面面积700平方米,引道总面积8500平方米,净空高3米,采用64根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墩支撑,保证了立交桥的承重力。桥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设计,川西北地质勘察院作地质基础勘探打孔降水工作,天津市政工程一公司承担土建,铁道部研究院监理部西南分部实施质量监控管理,市政路灯管理处负责灯具安装,市绿化工程队承担绿化任务。
因地处长虹大道与临园大道的交汇处,日常交通量大,施工量大,为使该工程按期完成,并在施工当中保证施工质量,施工人员采用见缝插针、全面铺开的施工方法。据当时的资料记录,施工人员在挖孔桩的同时,进行桥台的施工,见缝插针的施工,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经过施工人员的通力配合,在118天的时间里便完成了整座桥的修建。通车后第二年,科委立交桥昼夜运行车辆高达6万余辆,成为绵阳城最主要的交通枢纽。
在绵阳城建专家汤毓良看来,科委立交桥的修建意义重大。“车辆通过科委立交桥,可北达高水,南往御营坝,东通临园口,西连火车站,这座立交桥联通了绵阳城区南北东西大动脉,盘活了交通道路网。”
叁在绵阳人心中意义非凡
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交汇处修建立交桥,是缓解交通压力最主要的方式。科委立交桥修建好后,成为绵阳城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和不远的金柱园一齐成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地标。一座上交桥、一座人行下交桥更是成为绵阳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存在。
“虽然目前绵阳城区修建了几十座立交桥,造型独特的立交桥分布在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但是科委立交桥是绵阳城区最早的一座立交桥。”汤毓良告诉记者,当时四川省除成都外,立交桥还不多见,因此绵阳能修建一座如此大体积的立交桥也证明了绵阳的经济实力。“相比今天其他现代化的城市立交桥,科委立交桥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在设计方面可能不够现代。但在1994年,修建这样一座立交桥对缓解当时的交通压力已是贡献卓著,这座桥在绵阳人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以前的科委立交桥跟现在有些不一样,以前桥下中央地带还立着一根28米的高杆灯,顶部有市徽,底部则栽种各种花草。”汤毓良说,这种既缓解交通压力又美化环境的设计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流行的,许多大城市都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来,绵阳城市不断成长、发展,为了更方便通行,相关部门将高杆灯和其下花草拆除,于是科委立交桥就变成了今天车辆在桥上通行,人在桥下行走的模样。
新闻推荐
本报讯(姜海涛黄博记者安达福)“原来批件遗失,办理其他许可时需要原件,第二天就是截止日期,时间很急。所幸的是在市场监管窗口...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