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同龄人”

绵阳日报 2019-08-25 06:47 大字

□尹莉(涪城)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一个农村娃考入师范,从教师成为乡镇干部,最后在机关退休,几十年平淡不奇、波澜不惊。但他正巧和新中国同龄,今年国庆,他满70岁。

1949年的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恰好就在这一天,父亲降生在川西北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父亲小时候,爷爷在公社,忙于工作,在几个村蹲点驻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栽秧打谷做示范,秋收播种跑前面,读书念报帮扫盲,能文能武吃得苦。顾了“大家”,就疏忽了“小家”。勤劳朴实的奶奶,就只好在家既要耕种,又要照顾老人,还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几个子女,常常是忙里忙外饭都顾不上吃。父亲是家里的独子,唯一的男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跟着大人干农活。父亲自幼喜欢读书,田间地头辛劳之余,不忘带上书本,跟家里人据理力争要上中学,毕业后通过两年的代课历练,考上了绵阳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师范生。这在当时,无异于今天的金榜题名,跳出了农门,吃上了“供应粮”。

师范学校毕业后,父亲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高考制度随之恢复,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父亲的教书育人特长也有了用武之地。父亲当教师,当得勤勤恳恳,学校和班级更像是他的家,学生更像是他的亲人。小时候的印象里,晚上基本上都见不着父亲,等他回家我早已进入了梦乡。父亲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备课、批改作业、给学生解惑答疑中。父亲对我很严厉,不苟言笑,至今我都记得写瀑布的“瀑”字,三点水写大了就把“暴”写到了旁边的格子里,父亲说了一次见我还没长记性,顺手用上课的尺子打我手板……可他对待学生,却总是和风细雨,有的学生家庭极其困难,于是我的家里就经常会有陌生的哥哥姐姐来吃住,享受的各种“待遇”比我还好。

后来父亲调到区公所当宣传干事,兢兢业业,每天的稿件、雪花般的纸片堆满办公室和家里,他的东西从来不许妈妈和我碰。记得有一次父亲严厉的责怪妈妈:“我的表就放在这里,怎么会找不到了,一定是你弄掉了……”看到父亲发那么大的火,我以为是他的手表找不到了,结果是一张报表。那是1990年,农业全面丰收,为了真实的反映全区的农业收入,为全县的农村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父亲深入到几个乡镇收集第一手资料,熬几个夜一笔一画填上去的。在他的眼里,这个表可比手表有价值多了。在单位里,父亲从来是去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人;也一直是那个有福利让同事们先领、有困难冲到最前面的那个人。

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打工热潮席卷大地,为广大职工维权的工会组织工作量急剧增加,父亲调到了工会工作,他为大家办事毫无怨言,工作态度始终如一。父亲经常为了帮工人兄弟争取权益忙前跑后。有一次我去找他,同事说他到工地上去了,我找到他时,只见几十名工人围住他,我吓了一大跳。结果,是他在和工人们一起商量,怎样合理合法地提出诉求,向老板讨薪。因父亲属牛,所以大家称他“老黄牛”,他也乐呵呵的接受了这个称号。

如今,父亲退休近十年了,赋闲在家却怎么也闲不下来。因家住郊区有些空地,他又扛起锄头当起了地道的农民。他经常提起过去的岁月,说小时候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劳力,经常翻山越岭,背着柿子到绵阳城里卖,来回大半天的路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那段日子终生难忘。干了大半辈子革命工作的父亲,如今重拾农活,依然是勤恳踏实、一丝不苟。他干农活也能让邻居们刮目相看,在田间地头方寸之间,非要用卷尺拉出直线,再犁沟挖窝,长出来的庄稼就没有东倒西歪的。连给丝瓜、南瓜和冬瓜搭个架,也要整齐划一,像他在办公室做的那些表格。常有邻居驻足观望:“大哥,你这是哪门子种法,要多费好多力气哦?”

因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父亲对共和国有与生俱来的亲近,17岁那年,他穿一件补疤衣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在北京看了天安门。无论在哪里听到国歌,他都要立刻起身,庄重肃立。每天雷打不动的是晚七点看新闻联播,不管有再重要的事,也不管母亲某台的电视剧看得是否入迷,总是立即把电视调到中央一台。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热爱着这位“同龄人”,维护着这位“同龄人”,殷切地关注着他这位“同龄人”的发展变化,骄傲着这位“同龄人”每一项事业的进步。

都说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和祖国同龄的父亲,没有丰功伟绩,只有默默守护,同龄同心同奋斗。他的身份,是同行者,是老朋友。

新闻推荐

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9月举行

8月23日,国旗和科博会会旗在经开区机场路高高飘扬。随着第七届科博会开幕日期的临近,绵阳主城区的氛围营造工作已经全面展...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