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漫水桥” 饮马安昌河
从绵阳城南、御营坝跨江来往城区,除了南山大桥、南河大桥外,与之相隔不远的饮马大桥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相对于南山大桥、南河大桥,饮马大桥的存在更为久远,也许你还不知道,饮马大桥名字的来源和绵阳的三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苏东华/图
壹
张飞待渡﹃饮马渡口﹄
说到饮马大桥,那就必须得提到它的前身——漫水桥。绵阳位于三江交汇处,自古以来绵州城市的发展变迁都和水有关。
清康熙31年(1692年),一场大水将绵州城的三分之二冲毁,绵州城因此由涪江东岸迁到了涪江西岸。乾隆35年(1770年),涪江再次暴发洪水,把绵阳城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从而形成了东河、西河、南河、北河。其中,东河从铁牛广场以下到三江码头,西河从小浮桥到洞天公园一段,南河为三江码头到安昌河小浮桥一段,北河从东方红大桥到铁牛广场附近。
“绵阳主城区相当于被河水包围,城外的人想进城就必须要过河,过河就要借助于桥或者船。”绵阳城建专家汤毓良介绍说,为方便老百姓过河,随之建起了渡口,饮马大桥就位于西河渡口。
西河渡口后来也被称作饮马渡口,为何如此?汤毓良告诉记者,这个名字的得来和张飞有关。“刘备、刘璋涪城会以后,刘备取西川,涪城为重要的根据地。御营坝是蜀汉军队屯兵之地,张飞及部下来往涪关和御营坝之间,必须要经过西河等待渡河,因此军马常在此饮水休整。后来绵阳人为怀念蜀汉君臣,于是将西河渡口改为饮马渡。”
在清代,饮马渡和北河渡、南河渡为绵州三大官渡。同治《直隶绵州志》对饮马渡有这样的记载:“饮马渡,治西一里,在大西门外龙王祠侧,夏秋水发,拨船济渡,入冬砌石架板为桥,以代舟楫。”可见,清同治年间就有州人在饮马渡搭建浮桥。
贰
告别﹃漫水桥﹄
从城区过安昌河可经御营坝往右去德阳、成都,从御营坝往左可去潼川(三台)、遂宁方向。重要的交通位置让安昌河西河饮马渡口来往人流量巨大,旧时,饮马渡口十分闹热。
1940年军阀田颂尧设马路总局,在建绵中(江)公路时,开始用水泥混凝土修筑了西河漫水桥(又称矮子桥),桥比水面高2米,共有13个桥洞,100余米长,桥面宽4米,能单向通行1台汽车,极大地缓解了安昌河上的交通压力。但漫水桥在城区接油坊街街口,比河岸还要低几米,另一桥头在河滩上,稍涨水就会漫过桥面,不利于老百姓出行。
“漫水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进城,但是遇到涨水天,根本就莫法过河。洪水期间渡口的船也要停摆,一来御营坝的老百姓、南山中学的学生就没法进城,二来从绵阳到三台、遂宁方向的交通也不方便。即便后来修了索桥,也要多花费大半个小时才能过河。”汤毓良告诉记者,漫水桥安全性能不高、使用性不强,加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绵阳经济快速发展,在御营坝和城市中心两地亟需一座更坚固、更宽阔的大桥。
1991年夏天,安昌河上的漫水桥再次被洪水冲毁,致使河两岸的交通再一次中断,绵阳市政府开始规划兴建“饮马渡大桥”。不久后,运行了50余年的“漫水桥”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绵阳人心中的一个记忆。
叁
长虹卧波雄伟壮观
饮马大桥位于安昌河的饮马渡口,紧靠小浮桥的下游,属安昌河防洪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建设中因由江油水泥厂出资和以“双马牌水泥”捐赠兴建,故定名为“双马大桥”,后更名为“饮马大桥”。
关于饮马大桥的修建过程,《绵阳市建筑志》中有详细记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饮马大桥由绵阳市安昌河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方案设计,委托成都市政工程设计院作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桥梁工程公司绵阳工程处施工。1992年9月28日正式开工,1994年7月1日建成通车。大桥为当时川西北跨度最大的中承式拱桥,设计预算为1900万元。大桥东接涪城路和南河口的交汇口,西接绵中路,全桥宽20米,其中车行道为14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全长622米,其中主桥长200米,主桥分为3跨,引桥长173米,由10孔16米跨度的板拱桥组成。大桥结构新颖,主拱跨度特大,拱肋蓝红搭配,色彩与线条明快美丽,远观大桥状如长虹卧波,拔地而起,雄伟壮观。
现在虽然暑热难消,但每天早上或夜幕落下以后,安昌河两岸的市民朋友们喜欢在饮马大桥上走走。桥下是流淌不息的河水,两岸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清风徐来,水波袅袅,好不惬意。多年来,饮马大桥在充分发挥交通公路桥的作用之外,早已慢慢地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方景致。
新闻推荐
“园区不仅给了我们高科技人才个税优惠政策支持,还帮我们引进高校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为外地员工解决住宿问题。我们在这...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