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街变迁 始于明朝的老街 数百年坐拥繁华

绵阳晚报 2019-08-18 10:03 大字

翠花街(柳溪南、北街)与公园路(柳溪西街)路口

翠花街上绵阳四中

翠花街(原柳溪北街位置)

绵阳旧城街景翠花街北段(绵阳市城建档案馆)

翠花街(原柳溪南街位置)

民国时期绵阳县志图(翻拍于《绵阳市城乡建设志》)标记为柳溪南、北街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作为民国有名的十字路口,柳溪十字路口中最具盛名的便是柳溪茶楼。民国时期,袁朗如让人在离城十余里的普明寺(明成化初年建)内,将数百株大柏树砍伐用作修建柳溪茶楼。因新街(今为公园路)东段与翠花街转角处有柳溪茶楼,翠花街被命名为柳溪南街、北街。

1明清两代城建分界线

明朝古城旧址绵州城垣西临安昌河与涪江故河道汇流处,东部和北部城垣则在如今涪江干流中心的地方。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兴建绵州市政建设规模空前的是明代。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知州宁鸿砌石城九里有余,长、宽均超过二里;明孝宗弘治元年至十八年(1488年至1505年),知州江洪增修外郭、挖砌城壕;明世宗嘉靖元年至四十五年(1522年至1566年),安绵兵备道方任修长堤护城,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明朝西城的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西门在徐公祠左前方,东门、北门在今涪江河心。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水毁城郭三分之二,被毁街道名称无考,但明朝绵州残存街道尚有十四条,均为土路。”绵州通汤毓良介绍,据考证,明朝西城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翠花街就是明代西城的墙根,因水毁城郭清代城市拓建,顺城街、翠花街便成为明清两代城建的分界线。在明成化六年制明代绵州城垣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城西靠近城墙处就有顺城街,以及柳溪南街。

民国17年(1928年),袁朗如任绵阳县知事。袁朗如上任的第二年(1929年),与县绅廖钧庭倡众在北街中段,拆去钟姓宅院(今四中与南华宫商场之间),新拓宽一街(后来一度命名为新街)直达翠花街。其中轴线通棉花街(今红星街北段)新形成的十字街口开创了绵阳旧城改造的先河。

柳溪十字路口最有名的便是柳溪茶楼,柳溪茶楼就在翠花街。改建翠花街为柳溪南、北街时,袁朗如让人在离城十余里的普明寺(明成化初年建)内,将数百株大柏树砍伐用作修建在新街和翠花街路口的柳溪茶楼(二层木楼,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作县总工会驻地),未用完的木材运至李杜祠的南边、东山第一山偏南处新建一别墅,便是后来的“渔村新墅”。正因新街(今为公园路)东段与翠花街转角处的柳溪茶楼,翠花街被命名为柳溪南街、北街。汤毓良回忆,上世纪50年代,翠花街整条街售卖首饰和鲜花者较多,而首饰以翡翠居多,“翡翠、鲜花……翠花”,这就是翠花街名字的由来。

2绵阳两百年前就有灯会

今天在翠花街正对三光街口有一处地名叫南华宫。“南华宫”是很有历史的,这是清代时期广东会馆的名称,在当时徐公祠巷口。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有关旧志记载,“清顺治六年(1649年)全蜀大饥,人民相食,赤地千里,逃亡几尽……”

“因此,清朝从顺治年间就制定了移民补需政策。各省远道来川定居的移民,称自同省籍的为同乡。”汤毓良说,为了联络乡情,相互关照,会馆应运而生。因为移民混杂,四川的同乡会馆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主祀大禹;广东会馆,也称南华宫,主祀六祖慧能;陕西会馆也称武圣宫,主祀关羽;福建会馆也称天后宫,主祀天后。清时南华宫修建在徐公祠巷北侧。这些同乡会馆是以乡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不仅为同乡官员、士人提供住所,还作为同乡官员、士人之间敦睦乡谊,即拉拢同乡关系、联络同乡感情的重要场所。同乡之间有一种“亲不亲,故乡人”的友情,即所谓“乡谊”。

绵阳人爱看灯会,迎春灯展是绵阳人过年的传统文化大餐,自1999年起,绵阳市每年春节都会组织灯展活动。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最远可追溯到东汉,到了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就不再办灯会了,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汤毓良说,早在几百年前绵阳人便有在南华宫看灯会的传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想象一下,清代和民国时期,当你身处南华宫,能感受到这番光景,香车宝马、灯火璀璨、一夜通明。《直隶绵州志》对绵阳人看灯会有记载,初九日,为上元会。在城内南华宫,树灯杆百尺,上悬华灯数十,结成佛字,高矗碧空,彻夜光明,观者如堵。

3几百年来繁华依旧

今天的翠花街,街道两旁的小青瓦房、木楼被拆除,柳溪茶楼早已不见踪影;街面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两旁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风景树、花卉点缀其中……民国时期市政建设的模范街在今天依然是城市中心最热闹的街道之一。袁朗如曾设想柳溪十字街能够赶超老北街的繁华,如今,三光街、翠花街已经和北街共同成为绵阳市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延续着作为绵阳商业中心的辉煌。

2001年,市政府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新街、三光街、翠花街、警钟街进行改造,沿街的小青瓦房、木楼被拆除,街面用高级彩色釉面砖或大理石铺砌,沿街花台喷泉、水池、雕塑、风景树、草坪、花卉点缀其间,设休闲椅供人小憩,禁止车辆入内。如今的翠花街既是步行街又是游园,令人心旷神怡。

翠花街上有着许多绵阳人的“乡情”。山西面馆始于1940年春,创始人为韩功臣,1956年由成绵路搬迁至翠花街口,2003年后重返成绵路。今日,它仍在热闹的成绵路街口延续着传统老字号的魅力。创始于清末的窝窝包子店是由一位叫房洪兴的人在城区名为窝窝店的地方(现翠花街口)开店而得名,在老一辈绵阳人心中,翠花街窝窝店包子有一种记忆中的味道。对出门在外的绵阳人来说,翠花街是绕不开的乡愁。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为暑期添一抹艺术的色彩

本报讯(记者李春梅周敏文/图)“小朋友们,大家跟着我一起读……”8月17日下午,在市文化馆的一间教室,10多个小朋友在吕青老师的...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