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知识分子画像 读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物兄》
□王晓阳(绵阳)
出门在外,带上一本书成了我的标配。今年3月,应《封面新闻》邀请,我到北京参加他们举办的一个活动,带的书叫《应物兄》。恰好,作者李洱先生也来参加这个活动,于是,我们有机会作了简短的交流,也顺理成章地请他在《应物兄》上签了名。
《应物兄》很厚很长,上下两册,共101节、1042页、84.4万字。老实讲,我开始是抱着试一试的目的读《应物兄》的。没有想到,一读竟不能放下,反而是放下了手中正在读的其他书籍。此后20天里,在工作之余,每天坚持读50页左右,直至读完。
合上书页,忍不住拍案叫绝,感觉自己实在是运气太好,无意中邂逅了一部时下难得的好书。16日揭晓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结果,印证了我的感觉,《应物兄》赫然在目。
去年下半年,《应物兄》甫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进入各种文学排行榜,有时甚至还名列榜首。有的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的称之为“《围城》升级版”,有的认为有《儒林外史》《红楼梦》传统。
我的第一感觉是,《应物兄》在为当代知识分子画像。《应物兄》的故事并不复杂,身在美国的新儒学大师程济世叶落归根,准备回到国内继续他的研究。他的回归,在国内特别是在他家乡济州和济州大学引起连锁反应。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就此展开。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小说主角也是叙事者应物兄,他是济州大学太和儒学研究院的具体筹建人、儒学大师程济世归国联系人。他本名应物,其名与小说的题记“虚己应物,恕而后行”互相照应,贯穿全篇。“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出自《晋书·外戚传·王濛》,意思是顺应万物,善待事物,待人接物按儒家所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恕道对之。
“应物兄”来源于一次误导,应物出书交稿时忘了署名,出版商季宗慈交代编辑说,“这是应物兄的稿子”,小编就以为作者是“应物兄”,便随手填上,“应物兄”就以假代真了。可以说,小说一开始就从主人公身上预示了悲天悯人的叙事态度、围绕儒学的题材取向和幽默反讽的风格特征。
小说描写了济州大学的三代知识分子。第一代是老一辈学人们,包括研究柏拉图的哲学女教授何为,研究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教授张子房,研究古典文学的文学教授也是应物兄的岳父、导师乔木,研究考古学的历史学教授、闻一多的学生姚鼐,研究核物理的物理学教授双林。第二代即应物兄这一代,包括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文学院长张光斗,应物兄的同学同事费鸣、郏象愚、郑树森、邬学勤、汪居常、华学明等,他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者。第三代是应物兄的学生一代,包括易艺艺、孟昭华、范郁夫及“儒学天才”小颜等人,他们是充分市场经济的一代,讲究实用,突出利己。
除了这三代,小说还特意由姚鼐教授的一节课写到了闻一多,又由闻一多写到梁启超,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传承谱系再往前推进了一两个时代。书中通过姚鼐之口对闻一多那一代学人的风采倾慕之极,对其丰姿神韵的精彩描述令后辈晚生羡慕不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在“仁”,关键在“忠”“恕”。在儒家看来,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生选择是“以天下为己任”。
但是,以应物兄为中心的正在筹备的儒学研究院及其周边的知识分子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与儒家思想并不吻合,他们大多没有情怀和理想,有的只是世俗的名利得失,与滚滚红尘的世风沆瀣一气。小说通过无数具体的细节,呈现了以济州大学为中心的知识阶层在做什么、想什么、关注什么。当学术讨论课上把“儒”赋予到一头驴子身上、展开关于“儒驴”的讨论时,当代知识分子的荒诞和丑陋就再形象不过了。
一群各怀动机的学者打着儒学的名号,捞取自己的利益。偷渡香港、后来又回到内地的唐风,号称“易学大师”,以算命招摇撞骗,却又大言不惭地将理论源头拉扯到儒学上来,他声称“儒学太重要了,没有儒学,堪舆学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儒学支撑,堪舆学就是有肉无骨。”
程济世在小说中是作为海外新儒学大师面目出现的。小说并没有直接对他作出价值判断,但不时在字里行间、只言片语中闪现出程济世的学术思想。在程济世看来,儒学就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万事万物都可以用儒学来解释,都可以与儒学扯上关系。他说,“我们的儒教文化强调实用理性。”
小说对程济世得意门生、赞助商黄兴却着墨颇多,他浑身铜臭,声色犬马,充满市侩气息,口头上虽然打着儒学这个招牌,其行为看不到一点儒学的影子。黄兴回国,名义上是为程济世打前站,实际上是进行他的商业经营活动,与儒学没有任何关联。经过一番考证,黄兴对济州方面提出的硅谷投资计划没有丝毫兴趣,却把主要投资方向定到生产避孕套和宠物穿戴产品方面。作者有意把黄兴的外号取名“子贡”,除了都会经商之外,黄兴与孔子的高足子贡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程济世对这样的学生却青睐有加,其间意味不言而喻。
他们是在弘扬儒学?还是在践踏儒学?儒学怎么了?儒学还可复兴吗?作者没有明说。或许,他也一时没有答案;或许,他有意把答案留给读者。
如果只有嘲讽还不足以说明《应物兄》的深刻,它还描写了一批传承真正儒家传统、胸怀家国的知识分子,这使得它与《围城》和《儒林外史》有了质的区别。
哲学教授何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一生研究希腊文化,研究柏拉图,一生追求完美。
经济学家张子房,上世纪80年代就重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以又被称作亚当。他远离车水马龙的名利场,抛弃争吵不休的各类圈子,沉入社会底层,住在城市待改造区,探讨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考虑着民众的生存路径。
科学家双林院士,上世纪50年代,只身奔赴西北投身核弹研究,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因为长期离家,与儿子关系不好。但是,儿子后来却渐渐地理解了父亲的奉献精神,也传承了父亲脚踏实地的治学传统。
第二代的文德能也是真正令人尊重的知识分子。文德能谈到自己一生想写的书就像一部“沙之书”:“它包含着知识、故事和诗,同时又是弓手、箭和靶子;互相冲突又彼此和解,聚沙成塔又化渐无形;它是颂歌、挽歌与献词,里面的人既是过客又是香客”。
文德能的弟弟文德斯是第三代学人中的佼佼者。作者把“羞涩”这种如今已罕见的品质放到他身上,他虽羞涩但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科学并不思”这一话题时,文德斯一点也不羞涩:“科学不像人文那样‘思’,是因为科学的活动方式规定了它不能像人文那样‘思’。这不是它的短处,而是它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以研究的方式进入对象的内部并深居简出。科学的‘思’是因对象的召唤而舍身投入,而人文的‘思’则是因物外的召唤而抽身离去”。
除了知识分子,小说也还描写了其他人物,如副省长栾庭玉、桃都山集团老板铁梳子、戏剧表演艺术家兰菊梅以及电视台主持人朗月等。这些人物都与济州大学、与应物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通过与社会各阶层千丝万缕的关系,知识分子们的面相才能得以完整塑造。从这个方面看,《应物兄》又不只是在为知识分子画像,它画出的是相关一干人等的众生相,通过知识阶层写到了整个社会。
很多读者可能注意到,《应物兄》的标题很独特。小说各篇章都是摘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许多代词、关联词、语气词都进入了小标题,这种标题不具有关键词意义,完全无法望题生义。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这种标题方式虽然极为少见,但在《论语》中却全是这种标题,《诗经》中也用得不少。作为一部以探讨儒学为主要话题的小说,这样取标题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按作者的话说,他是在向《论语》致敬,向古典致敬,向传统致敬。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阅读《应物兄》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读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据统计,小说涉及的典籍著作达四五百种,提到真实的历史人物近二百个、植物五十余种、动物近百种、疾病四十余种,涉及各种学说和理论五十余种。同时,作者还不时穿插诗词、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元素,令人应接不暇,甚至可能望而生畏,以致有人抱怨作者在“掉书袋”、在“炫技”。
但读得进去的人却又因为小说充满如此丰富的知识称之为“百科全书”,认为这恰好是《应物兄》的特点和优势。有人评价这是本“从任何一页翻开能都读下去的作品”,各种知识在作品中融会贯通,构造出一个繁复的体系,驻足欣赏如同置身一片“象征的森林”,虚与实相映成趣。这里略举二三。比如,讲到梅花:是要用剪子剪的,不是摘的,所谓“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讲到“狗”和“犬”的区别:《说文解字》说得很清楚,“犬,狗之有悬蹄者也。”犬有五趾,与人一样,而狗只有四趾。犬的第五趾平时悬着,不着地。只有在奔跑或者搏击的时候,第五趾才会派上用场;讲到音乐:世界上最贵的小提琴,琴弦都是羊肠做的。在1750年以前,所有的小提琴,用的都是羊肠琴弦。
事实上,这些知识并非完全多余,既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又带给读者知识的享受。享受知识也是一种快乐,何况还是与精彩的情节、机锋迭出的对话连在一起。
由于内心情感的丰富、思想的复杂和牵涉的广泛,知识分子的像是很难画好的。在我的印象中,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中国小说有一定深度者不过《儒林外史》《围城》《第二次握手》《野葫芦引》《黑骏马》《废都》《沧浪之水》等寥寥几部而已。
可以说,《应物兄》的出世,在描摹知识分子的历史长卷中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拓展的广度、掘进的深度虽然不是“无不及”,却肯定“有过之”,摘得茅奖是预料中事。
对《应物兄》出现的价值,完全解读出来恐怕还有一个过程。正如颁给它《当代》长篇小说论坛第一名时的授奖词所说:“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小说,它的巨大价值将在众声喧哗的不同阐释中逐渐得到揭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讯(祝凰淋本报记者李春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绵阳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绵商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