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在绵阳留下一把壶
在绵阳市博物馆历史厅,时大彬款紫砂壶端庄质朴的风格以及只有10厘米高的精巧体积,并不太引人注目。不过,这把紫砂壶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解释,“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出自时大彬之手。”,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在绵阳留下一把壶。
时大彬何许人也?一个留名青史的宜兴紫砂壶大师,在万历年间名噪一时。都云昆说,紫砂壶的兴起,最早是在明代中早期。在此以前,宋代的点茶使用茶饼冲泡。明朝初年,朱元璋认为把茶叶压成砖饼状的制茶方法费工费时,下令“废团改散”,鼓励民间饮用散茶。从煮茶到泡茶,更小的冲泡工具应运而生。时大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脱颖而出。
时大彬的父亲是做壶的能工巧匠,他做壶的手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与紫砂壶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并论的人物。都云昆说,时大彬制壶,能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还有创新,因此在众多陶匠中卓然超群。他做的壶有一个最大特点——在紫砂中掺杂粗颗粒,让茶壶在温润之外更显朴实无华。但这种材质在烧制时对火候的把握相当严格。若是温度不够,泡茶时就会出现很重的土腥味;温度过高,则容易开裂。时大彬又追求完美,茶壶稍有瑕疵即刻销毁,成品率很低,因此身价倍增。
历代文献对时大彬多有记载。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就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则是其品地也。”为了拥有一件时大彬壶,江南的官僚豪绅、文人士大夫除了重金求购外,还不惜动用官府的力量。时大彬壶甚至还作为进贡之物献到宫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雕漆四方执壶,为宫廷御用茶具,就出自时大彬之手。
躲避战乱 壶主将收藏埋于地下
有意思的是,时大彬壶太贵太少,完全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到了晚明时期,仿制时大彬壶蔚然成风。那远在绵阳的这把壶,会不会也是赝品呢?
对此,文物鉴定专家们给出一致答案:系时大彬真品。都云昆说,时大彬对自己的壶异常自信,因此成品都会在壶底刻款。绵阳出土的这把壶,同样有时大彬落款,不过款题在壶身的正面。另外还附有几行“茶附,石鼎屯文火,云籖品惠泉,大彬仿古”等文字。专家们认为,在壶身题款,说明时大彬对这件作品相当满意。另外,此壶恰好也是掺杂了紫砂颗粒,细观器表粗砂均匀地熔结于胎体之中,独具大彬紫砂壶粗砂胎之特征。即使运用这种高难度的材料,壶盖和壶身依然严丝合缝,浑然一体。专家认为,若是仿品,手艺不会如此登峰造极。
考古人员在清理窖藏时发现,300多件青花瓷和白瓷碗杯套件的底部,有的錾刻了“张进”和“王”的字样,推测可能是器物的主人。这批窖藏文物中很多碗、碟、盘都有使用痕迹,因此并非货物,可能是达官贵人家中经常使用的餐茶用具。这件大彬壶,当属主人以茶会友或作文物赏玩之用。
千金难得的大彬壶为何被掩埋地下?专家认为可能与明末战争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绵阳战事频仍。这个窖藏,可能就是其主人为避战乱不得已埋下。岂料主人从此远走他乡,再也未曾回去。曾经的爱物,直到数百年以后才重见天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杜畅塔吊林立、钢花飞溅,一座座标准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一条条生产线不断落成,一批批“游仙造”行销世界……日...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