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馆”免费开放 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本报记者李春梅
绵阳市紧紧围绕基本文化服务体系,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阵地作用。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切实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探现场
群众尽享“五馆”免费开放福利
7月12日早上9点过,家住跃进路九州第一生活区的市民李女士把10岁的女儿送进市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后,自己又走进一楼的朗读亭去“过把瘾”……母亲喜欢朗读,女儿喜欢阅读,图书馆悄然成为这对母女家门口的“文化客厅”,让她们尽享饕餮文化艺术带来的精神大餐。
目前,绵阳市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美术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自325个遍布城乡的“五馆”免费开放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抑或是工地,都可以捕捉到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福利的身影,让人感觉到一股昂然的文化力量正在勃发——
时值暑假,各社区图书室成为上班的父母安顿孩子的好去处。7月11日,在城北街道成绵路社区图书馆,几名大学生志愿者正领着十几个社区的学龄儿童诵读《西游记》,并在休息时间带孩子们做《西游记》人物的剪纸游戏。
在京东方工地,“建设者之家”成为工友们下班后争先去“打卡”的地方。这里的图书阅览室涵盖了医疗、法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工友们来这里各取所需,尽情阅览。
涪城区龙门镇尖锋村村民张道祥虽年逾七旬,但却是村里农家书屋的常客。通过在农家书屋翻阅书籍学习,他摸索掌握了一套选种、用药、施肥、剪枝的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能手,他家种植的8亩果园年收入逾4万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绵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有效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群众受益、文化提升、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看进度
不断延伸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绵阳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手段,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实现城乡文化均等发展,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市文化馆每天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开馆时间不低于8小时,每周不低于56小时。馆内常设免费活动时间平均每天不低于6小时,常设免费服务项目演出、展览、阅览、培训、合唱团(班)、讲座等10项,每年服务人次达12万余人。
市文化馆改变传统的“大而全”的课程教学,变“大班制”为“小班制”,将文学类、艺术类、新闻类等培训分批进行,根据培训对象精准定位,确保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此外,市文化馆主动收集基层文艺培训需求,制作成“订单”,再派出文艺辅导人员和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社区,一对一地进行文艺辅导,打造了天青苑川剧团、爱乐合唱团等32支市级骨干群文队伍,让广大市民“无障碍”走进艺术殿堂,感受免费文艺服务的便利。
市图书馆除开展常规图书借阅服务外,深入打造“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全民阅读”“图书漂流”等公益服务品牌,同时联合社会团体、热心公益事业人士常年开展诗词书画楹联、剪纸培训,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和各种图片展览,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年服务群众50万人次以上。同时,积极通过市图情学会推动西科大、绵阳师范学院、西南财大天府学院面向社会开放,推进建设图书馆联盟,推动服务水平和质量。
市博物馆在维持全年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实施了延时开放政策,在每周五、六、日,由以往的下午5时闭馆调整为晚上9时闭馆,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举办《风云际会——四川博物院藏近现代名家书画联展》等展览,还参与了意大利“神与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
各县市区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对辖区内公共文化场馆实施“建设标准、服务内容、开放时间、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五个统一管理,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出版物阅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开展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读书分享、播放电影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灵越)近日,“森林绵阳大讲堂”第四期专题讲座开讲。本期讲堂共举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和林业碳汇知识两场讲座。...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