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创新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
东材科技年产3500吨聚丙烯薄膜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对分切好的薄膜进行卸卷(视觉绵阳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安达福
春风拂大地,绵州万象新。
随着自胜机电成功突破玄武岩纤维汽车零部件制品研发技术,实现与重庆汽车生产企业对接;富骅新能源完成用于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容器的高能量锂电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成功实现量产……今年以来,新材料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为绵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无到有,开枝展叶,绵阳市新材料产业正逐步迈向更高台阶。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96.8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作为绵阳市重点产业之一,新材料产业如何继续攀高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场直击
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走进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脂薄膜生产车间,只见一个个自动化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着,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各自岗位上拉取、切割、装载,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自然。
东材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的科技型上市公司,研发的新型绝缘材料与制品、光学显示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系列产品,服务于发电设备、新能源、消费电子、电工电器、军工等诸多领域,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0多亿元。
东材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技术创新。”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刚说,作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型新材料生产服务商,多年来,东材科技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断完善平台,大力引进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东材科技的科研团队已成为国内行业最尖端的科技研发团队之一。同时,东材还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了好的技术团队和平台,我们就有了雄厚的技术实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逐渐增强。”李刚表示。
产业动向
齐头并进,新材料产业迈上新台阶
东材科技的迅猛发展只是绵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惠利电子、中物材料等3户企业成功创建为省级技术中心,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绵阳市已拥有27个企业技术中心。开元磁材高性能KP96软磁电子材料技术、天塬增材高品质钛合金激光3D打印粉末材料技术、龙华薄膜偏光片基膜产业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均有望于今年实现量产,绵阳市新材料产业出现齐头并进的局面。
截至去年底,全市新材料产业有规模企业74户。其中,1亿元以下有41户;1亿元—4亿元有23户;4亿元—10亿元有7户;10亿元以上有3户;30亿元以上有1户。
绵阳市把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和《绵阳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蓝图已经绘制,如何挂图作战?绵阳市有清晰的“战略思维”。“立足绵阳市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优势领域。”市经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其中更把着力发展高品质特钢、新型膜材料、磁性材料、功能玻璃和新型光学材料等作为主攻方向。
未来发展
创新驱动,壮大规模抢占制高点
新材料产业作为绵阳市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核心关键点在一个“新”上。在绵阳市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建设。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要想企业加快升级转型步伐,就要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夯实基础、壮大规模、提升质量,抢占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介绍,未来几年,绵阳市将坚持以技术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高品质地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同时,注重在上下游环节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做好产业链纵向衔接,特别是注重下游应用领域的预先介入,围绕应用深化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缩短市场推广应用周期,激励企业提高研发动力。
此外,绵阳市还将围绕“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展一批示范试点、扭亏一批龙头企业”六个方面,推进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夏雪林记者张登军)昨(16日)上午,绵阳城区及周边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过程,7时10分绵阳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