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中起源于何时? 绵州试院与中学堂是其前身

绵阳日报 2019-01-06 07:30 大字

绵阳自汉建县以来,历代多贤哲之辈,唐、宋、明尤盛,清登甲乙科者亦甚,皆于学校成之。唐初有石鼓书院,宋有益成四书院,教法益备。明弘治中(1494-1500年),绵州州牧叶大用建尊经阁,为诸生讲习之地,当时学风兴盛。清乾隆初(1736年),令各州、县建设书院,以乡遗老宿学为之讲授,绵州学堂以左绵书院为重。

左绵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清乾隆五年(1740年),绵知州安洪德暂借文昌祠(今解放街即一中现校址),延师课读,旧有文昌书院匾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绵知州费元龙(浙江归安县进士)好文兴学,在白衣庵创修涪江书院(后迁左绵书院)。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州治移罗江,知州博纯见院舍倾颓,迁于学正署内(文庙街东侧)。道光二十年(1840年),州牧陈跃庚在城东隅(今绵阳一中处)修建绵州试院,嘉庆七年(1802年),州复旧制,知州刘印全躬率士民扩建绵州试院,再次更名左绵书院。

根据清政府“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之规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龙安知府蒋少穆、潼川知府钟润分别将两府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绵州知州杨兆龙召集所属五县士绅议决将绵州试院改建为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正式开学。改建的中学堂名为“绵州联立中学堂”,民国20年(1931年)更名为“绵属共立中学校”,校长古维新。民国7年,吕操师长驻绵时,假定司令部于内,并拓都监废署为师部坝,其中划出三分之一为校地(即绵阳一中校“二一”纪念堂和运动场)。民国末年,学校更名为绵阳初级中学校,这就是今天的绵阳一中。

如今的绵阳一中,高楼大厦全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学校大门已改向东街方位,原校门成了后门。百年来,学校培育了大批人才,已是桃李满天下。(本报记者郑金容)

新闻推荐

练强“四力”建设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三论努力开创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本报评论员宣传思想战线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力军。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持之...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