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绵阳海关开关 事说

绵阳日报 2018-11-27 06:54 大字

□本报记者邓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1996年12月28日,绵阳海关应运而生,一段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历程就此开启,绵阳大步走向开放,汇入世界经济的大潮。

20余年来,绵阳外贸量值不断攀升,同130多个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绵阳海关成为绵阳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见证着科技城对外开放的铿锵步伐。

事件回顾>>>>

海关,素有“国门”之称,是国家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和投资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绵阳已被推向世界前沿,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曾经,因为没有海关,每年成千上万吨进出口货物都必须转运至口岸通关;因为没有海关,绵阳自营出口创汇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因为没有海关,许多投资者往往是乘兴而来,遗憾而去。

自强争先的绵阳人深知,海关对绵阳发展的重要性。申请设立海关刻不容缓。1995年5月12日,绵阳人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愿望终于实现。这一天,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绵阳海关。次年3月26日绵阳海关大楼破土动工,同年12月28日绵阳海关建成开关,从此结束了绵阳进出口货物不能直接通关的历史,也为绵阳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业界观察>>>>

海关总是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对于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绵阳海关来说,服务对象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为主,如何做好服务和“接轨”工作,助力绵阳外向型经济发展?

从事27年海关工作的绵阳海关关长梁陶有“发言权”。“绵阳海关虽地处内陆,但为绵阳外贸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梁陶告诉记者,开关之初,绵阳进出口货物均需从口岸转关,绵阳海关派出工作组到沿海沿边口岸商谈接洽,达成货物转关监管协议,并疏通江海铁路转关运输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开办海关业务到现在,绵阳海关通关监管模式从转关、省内“全域通”、跨省“区域通关一体化”到“全国通关一体化”一路变革,实现了绵阳与全国主要口岸的数据共享、无缝对接、全域通关。同时,集中汇总征税、自报自缴、单一窗口、特殊监管区域“分送集报”、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关检业务融合“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压缩整体通关时间等改革措施在绵阳复制推广,不断优化绵阳营商环境,服务长虹、京东方等企业,继续促进绵阳对外开放。

“绵阳海关的批准设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绵阳外向型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绵阳海关副关长余驰从绵阳海关建关之日起就在这里工作,他全程见证了绵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余驰告诉记者,2007年,绵阳出口加工区批准设立,增强了绵阳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普思、虹锐等大量外资引进,带动了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增加了本地外汇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与此同时,通过内联和技术、人才的扩散,提升了绵阳经济发展的层次。

市民感言>>>>

绵阳海关的建立,促进了一大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长虹享受中国海关几乎所有的优惠政策,敞开大门让长虹挤进了国际市场。对此,长虹民生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宋山深有感触。他说,绵阳海关建关以前,长虹进口业务较多,公司只能花大量人力、物力在各口岸派驻人员报关,增加了企业成本且效率低下。绵阳海关建关后,长虹集团的进口效率大幅提升,为企业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绵阳海关的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长虹的发展。

绵阳海关建关之日,也是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成立之时。该公司总经理刘颖更是见证了绵阳海关带来的巨大变化。最初,由于通关的不便利,即使报送一封国际快件,都只能坐火车到成都报关。刘颖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海关作业模式历经多次变革,越来越便捷,不仅提高了通关效率,还降低了企业成本。随着绵阳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像他们这样的物流企业受益颇多。以前他们公司办公楼都是租用的,业务也只服务于长虹等几家企业,到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服务企业已近200家。

新闻推荐

开眼界·接地气·讲实用 市疾控中心开展志愿者培训

本报讯(记者张霂语)近日,市疾控中心举办了2018年健康绵阳志愿者培训。该培训以“开眼界、接地气、讲实用”为宗旨向参训者讲...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