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化管理 提高小水利运管效益
□本报记者 吴平
11月1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座谈会现场参观中,绵阳市游仙区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受到水利部灌排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肯定,认为其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上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重建轻管,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寿命是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顽疾,购买社会服务是一种思路。在市场主体没有培育起来的情况下,游仙区尝试自己先行培育试点,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人力财力不够管护力度欠缺
贾从明先后在乡镇政府和游仙区水务局片区管理所工作了几十年,深感“管护难”。
“小(二)型水库交由乡镇政府管,但根本管不起来,大坝杂草丛生,水库垃圾多,水质很差,村镇临时请人清理,但报酬无法保障。”贾从明介绍,魏城片区水利工程集中,灌面有10多万亩,覆盖七八个乡镇,最长的一条渠就有70多公里,巡护强度很大。
游仙区水务局水利股股长罗海燕介绍,区内小(一)型水库12座,每座聘请2个人维护,两个人的工资以及除草、小修小补等费用,加起来要10多万元,但如今每座每年只能落实经费3.5万元。
去年,游仙区完成了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第一阶段任务,13129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确权颁证,明晰了所有权、使用权。游仙区水务局局长胡宗文介绍,进入到管理体制改革阶段时,恰逢省水利厅下发了《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游仙区据此出台本地的购买服务管理办法。
培育物业公司发挥市场规模效应
水利工程管护工作面向社会招标过程比预想的艰难。由于没有先例,盈利不确定,先后两次招标都没有一家公司应标。
为此,游仙区水务局决定先自己培育,于今年5月成立了自收自支的绵阳水韵富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几位股东筹资注册,贾从明任副总经理。区财政以39.6万元购买该公司3年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5座小(一)型水库、74公里河道、15条总长165公里的渠道以及一座大型提灌站的工程巡查、灌溉与防洪等日常维护和应急抢险。小(一)型水库原有的10名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受聘于公司,也可以另谋工作。
“政府节省了开支,水库维护费用由每年3.5万元降低到3万元。”罗海燕介绍,工作人员的使用更合理,以前只管水库,现在可以一人多用。今年的“7·11”洪灾中,灌区受灾严重,但公司在几天之内便抢通了渠道,确保了渠道安全和稻田供水。
贾从明坦言,水库水质、每天的巡查日记、渠道运行等没问题,年底验收合格,钱才能拿到手。如果试点顺利,贾从明希望和乡镇达成合作,把小(二)型水库也能纳入物业化管理,这样更加能够发挥规模效应的优势,提高投入产出综合效益。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洋记者王望实习记者唐舒琪)5日晨6时10分,京昆高速绵阳收费站外一辆满载30多吨煤的大货车突发大火,正在附近巡逻的高...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