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绣花针” 破解“插花式”扶贫难

四川日报 2018-09-28 06:25 大字

□本报记者祖明远

9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冒着小雨,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新埝村四组村民罗运联挑起几袋大米,快走几步,冲进了玉皇镇政府大厅。此时的大厅里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售卖农产品的贫困户和争相选购的帮扶单位干部职工。

当前,随着北川羌族自治县实现脱贫“摘帽”,绵阳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新阶段——4万多贫困人口中,80%为“插花式”分布。要啃下“插花式”扶贫这块“硬骨头”,必须要做好精准施策的“绣花针”功夫。近日,记者来到涪城区,了解其在破解“插花式”扶贫方面做出的探索。

多元帮扶 织密扶贫网

作为绵阳市的主城区,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贫困户主要为因病因残或年老人群,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又“插花式”分布在各地。与受交通等客观发展条件制约的贫困户相比,这些贫困户属于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脱贫后也容易出现返贫现象。

“对于这种类型的贫困户,‘大水漫灌\’式的脱贫方法往往不适用,必须要采取持续的、精准的帮扶方式。”涪城区扶贫移民局扶贫开发股股长邹静说。

在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后,涪城区发现1139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外,还存在980户容易返贫的农村困难群众,主要困难集中在三个方面:因病、因残、年老,其共同点是缺少劳动能力。“有能力、有意愿发展的人,这几年都渐渐脱贫成功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他们并非不想发展,而是有心无力。”邹静说。

基于此,涪城区启动了多元帮扶工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建一张“安全网”,帮助贫困户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帮困难家庭解决“兜底”难题,涪城区专门由财政出资469.66万元,成立涪城区农村困难群众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帮助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解决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当务之急。

为调动社会帮扶力量,在对口帮扶单位之外,涪城区还组建了党员群众互助队,组织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与困难群众对接。为减少困难群众“等靠要”等思想,还开展了“以购代捐”等帮扶活动。涪城区审计局党支部书记雷春英在玉皇镇“以购代捐”活动中买了50公斤大米,“这些都是农户自己种植的,质量可靠,价格也不贵。”雷春英说。

资源入股 搭上产业发展“快车”

持续增收要依靠产业。但由于“插花式”贫困户分布相对分散,使得扶贫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大项目带动几百户贫困户脱贫的场景,难以在涪城区实现。因此,产业扶贫项目要采取灵活、分散的方式。

9月25日上午,涪城区新皂镇五角堆村76岁的村民蒋玉华在自己的院门前散步,不远处是在青花椒地里忙碌的村民们。因为年老体弱,蒋玉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为了解决她家的生计难题,村里启动的青花椒产业项目成了她增收的“法宝”。

2015年,五角堆村成立了永盛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采取土地入股,经营上由合作社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底根据土地、劳动力、技术入股的情况分红。如今,蒋玉华用家里的三亩地入股,预计在明年盛产期每亩收入可达到7000元到10000元,解决其持续收入问题。

新闻推荐

一言不合就动手法院判双方按过错担责

本报讯(何炯张倏越记者赵利宾)冲动是魔鬼,可有些人遇事就是爱冲动,最终得不偿失。近日,游仙区法院审结一起生命权、健康权、身...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