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军民融合增活力创新驱动谱新篇

绵阳日报 2018-09-06 06:32 大字

靓丽经开区

旭虹光电生产线

长虹激光显示生产线

好圣汽配件生产线

绵阳海立电器生产线

华晨瑞安生产线

近年来,绵阳国家经开区在加快建设千亿产业园区的征途上,紧紧围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食品医药及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做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三篇大文章,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大突破,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23亿元,完成半年目标任务的103.3%;区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1亿元,增速为38.04%;进出口总额完成8.61亿元,增长50.6%。几大主要经济指标都位列全市及市属园区前列,跑出了经济增长“加速度”,经济呈现出可喜发展态势。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激活增长内生动力

近年来,经开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以政策为导向,以平台为支撑,以集聚发展为重点,以金融服务为关键,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全力构建经开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等“五大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加速推进创新转化。立足长虹、利尔化学、东材科技等军民融合龙头企业,建成4个国家级、8个省级、12个市级创新平台。以此为基础,园区制定扶持政策,预算科技专项资金,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增长10%以上,专利授权累计1927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不断厚植军民融合发展的土壤。

着力完善产业培育。大力实施“梧桐计划”,2016年底至今先后出台《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5项政策,重点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做大做强。经开区引进培育军民融合企业29户,其中10亿元以上军民融合企业4户、亿元以上军民融合企业11户。2017年,军民融合类企业贡献不断提升,全年实现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0.6%,总体贡献税收达1.3亿元,占全区财税收入26.3%。

激励引导人才聚集。近三年每年从1500万元科技扶持资金中切块500万元作为人才专项资金,并努力向上争取鼓励政策和资金,激励引导一批高科技人才服务军民融合企业。近两年园区通过“涌泉计划”“千英百团”等人才支持项目使18户企业获得资金支持1004万元。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和高级职称人才占全区企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15.4%、10.9%。

深度实施开放合作。搭建区内军民融合类企业对接平台、产学研三方战略合作平台,辖区内军民融合企业与中物院、中科院、中航集团等科研院所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技术研究合作。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保持军民融合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纵向发展。

探索创新金融服务。近三年区财政每年预算5000万至1亿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倾斜解决军民融合类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园保贷”增信融资、应急转贷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积极探索实施“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辖区军民融合企业通过“园保贷”融资1150万元,累计实现融资4895万元,应急转贷4200万元,累计实现转贷金额1.2亿元。

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以虹系企业、金华洋为代表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和以利尔化学、东材科技为代表的中物院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今年1至6月,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入园企业25户,引进项目3个,完成投资5.8亿元,园区实现产值27.3亿元。中物院化工材料产业园入园企业20户,引进项目3个,完成投资11.6亿元,园区实现产值25.6亿元。上半年,全区认定军民融合产业产值18.02亿元,同比增长28.4%。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添加快发展双翼

2017年,国家商务部根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的规定,考核认定:“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29位,总体表现较好,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是对经开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

2018年,经开区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工作环境、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园区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开创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激发创新活力,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并指导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申报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等,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认真制定并兑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注重创新。园区出台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商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文件,对申请发明专利、获得专利授权、获得商标、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等企业均给予资金奖励。积极开展专利导航工程,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目前辖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41.73亿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23.57亿元,同比增长21.93%。

加注创新动力,着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完善创新平台,目前,经开区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孵化器2个,总面积17.6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62家。支持“政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创新模式。与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校地企合作协议书,就产业孵化、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多方面展开合作。积极对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城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2017年至今,吸引55名高层次人才来区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让人才、技术、项目等优质资源在经开区汇集,形成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项目集聚的“引力场”。

与此同时,围绕全区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医药及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加强科技项目的储备和申报,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支持。2017年,全区45项科技项目获得省、市支持,争取到科技经费1274.06万元。2018年上半年,绵阳华晨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高压共轨油泵装配式凸轮轴的研制及其产业化等11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获得资金441万元。

增强对外开放实效招商引资实现突破

近年来,经开区唱好扩大开放,对外合作开放重头戏,广泛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做好产业承接和转移,加快对外开放合作。同时,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充分利用主导产业集聚优势,加快进行产业链补环和延伸,形成规模效应,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招商引资工作中,该区做到了靶向性谋划,精准化招商。全区锁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产业主攻方向,突出智能装备制造、电子核心基础、生物制品制造等重点领域,结合省市扩大开放政策,不断研究完善扩大开放政策体系。积极做到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主动承接了市投促局分配的25个项目。积极探索投资促进工作服务外包模式,该区做到先后与上海东方龙、谷川联行、瑞穗银行(中国)公司、大思潮投资促进联盟等6家服务外包中介专业机构对接,与苏州吴中区青年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对接中国、韩国投资协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全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同时,该区大力推进招新引优,依托产业链招商实现突破。以强化“两新”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光电显示、化工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专业园区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高品质、专业化的“两新”产业聚集平台。通过引进豆萁科技、国安启祥绵阳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依托利尔化学、美丰科技、禾大西普、东材科技等发展优势,抓好化工环保产业园转型升级。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万声绵阳职场呼叫中心基地项目、北京青春动力中移在线众包平台中心项目,

借助已建孵化中心和专业孵化器,聚合打造“旗舰级”专业电商园区及创新平台,推进区内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中缝重工柔性材料智能裁剪工作单元终端设备项目。依托中信集团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开发建设项目,加快“中国科技城·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区”启动建设。

为了积极优化营商环境,该区细化了《经开区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设立了专家评审制,并成立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招商项目暨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工作领导小组,对“服务绿卡”企业确定项目专员,实施全程精准化保姆式服务。目前,经开区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的决定》,同时,出台《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对外开放合作若干政策(试行)五十条》等政策,为高质量发展清障加油。截至目前,全区新引进项目29个,协议引资29.4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跟踪、洽谈、推进重点项目54个,国内省外到位内资34.3亿元、同比增长13.69%。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支持经开区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面对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经开区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新时代园区的立区之本、兴区之要、强区之基,将以“扩大开放,转型升级”为工作主题,突出制造业基础性地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态,到2035年基本建成质量领先、规模跃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集约的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全面建成现代化产业强区和生态化活力新城。

主编梅龙编辑孙兴伟撰稿谢蕙岭蒲美西徐长安夏宁

新闻推荐

政务服务中心延时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本报讯(记者张霂语)4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就市民提出的周六可以办理哪些业务、绵阳市“互联网+政务服务...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