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巷:一路走来老街已繁华

绵阳晚报 2018-07-29 08:28 大字

新华巷一侧紧邻泗王庙记者胥江摄

新华巷中段记者胥江摄

外北片区老照片(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新华巷入口处(靠涪城路)记者胥江摄

昔日新华巷繁忙的景象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

在绵阳,曾经有许多这样的街巷:满布小商铺,是市民们休憩娱乐的聚集地。如果说老北街代表着绵阳的繁华与气派;这里便是烟火人间处,一股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如今,曾被人们戏称为“贫民区”的外北片区已高楼林立,繁华热闹,是绵阳市民聊天、散步、休闲娱乐的绝佳聚集地。新华巷,就是外北片区的一条街巷。

河堤路

外北片区的一环

清代是绵州洪水多发的时代。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一场大水将绵州城冲毁三分之二,涪江改道将绵州城由涪江东岸变为涪江西岸,冲毁的城池触目惊心;乾隆三十五年(1770),涪江洪水再次暴涨毁城,到了无能力修复的地步。直至嘉庆五年(1800),故河道已淤塞填平,知州刘印全迫于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展,外北至北河渡口为迎恩街(后称铁牛街),修复河堤240丈。老北门通往涪江西岸的北河渡口,这里是中央官员从陕西通达绵州的必经之路。“绵州通”汤毓良介绍,与铁牛街一样,还有一条通往河堤的街巷,名为河堤路,绵阳解放前,又将其分成两段,一段名叫和平路,也就是后来的新华巷,一段叫人民路(后来叫工农巷)。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河堤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前为居民区,长250米,宽3米。

1998年,铁牛街一带正式进行旧城改造。外北街、泗王庙巷、新华巷、水观音巷和铁牛街一同纳入规划,改造成了铁牛广场片区,至此,外北片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绵阳人居住环境提升的缩影

新华巷为居民区。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绵阳解放以前的住宅,多属私人自建。民国38年(1949)城区共有私人住宅27万平方米。绵阳解放后,城市土地国有化,地方政府不提倡个人建房。私房基本上是在旧宅地上重建、改建或扩建,大多是维修,基本上没有新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绵阳城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结构除解放前少数富商官绅的四合院宅第和沿街部分二层木结构楼房,以及军阀在人民公园建的西式“宴宾楼”外,大多为穿斗扇形架木结构小青瓦平房和草房。居民住宅一般无顶棚,地面、泥土墙、木装板墙和编篾墙,以及少量的砖、石墙体,设施简陋。外北片区多是这种房屋,新华巷也不例外。

新华巷平房始建于1961年。当时,因为珠市街部分街房遭火灾,为解决受灾居民的住房问题,县财政拨款,在新华巷由“公房修建办”组织修建公产平房5幢,计69大间(138小间),建成后安置居民住用。1982年,市统筹办拆除新华巷内部分旧房后,按照城建规划设计,在新华巷内建成砖混楼三幢(六层)安置拆迁居民使用。

清代名为河堤路时,新华巷便是居民区,从小青瓦平房和草房到公产平房再到六层结构砖混楼,新华巷的改变也是绵阳大大小小不同居民区的改变。

如今,被人们曾戏称的“贫民区”的外北片区,已是高楼林立。

“贫民区”的热闹繁忙

即使被称为“贫民区”,新华巷依然是热闹的。汤毓良介绍,河堤路(新华巷)延伸至北河堤,铁牛街通往位于现在东方红大桥附近的北河渡口,北河渡口是当时绵州城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往来船只众多,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繁忙的北河渡口北上连接广元、平武等地,南下通达三台、遂宁,码头商客往来不断,从外北片区走过,一路的风景,则是他们对绵州城的第一印象。城墙内的正北街是绵州城最为繁华富庶的地方,工商巨贾纷纷在此开店营商(今天该区域依然商场林立),而一出城门,一股市井气息扑面而来,铁牛街上江湖艺人、赤脚医生、农民、商人、匠人、纤夫……贫苦人家的四合院以篾条作墙,茅草作顶,茶馆、旅店、杂货铺林立街道两旁。

年近80岁的魏玉琼老人回忆,彼时新华巷紧挨着泗王庙巷,外北片区的街巷都有着那股热闹劲儿,临街的商铺挨得紧密。“巷里住的有匠人、手艺人,也有帮人做工的。”魏玉琼记得,每到清晨,街上的人也就慢慢地多了起来,街上的店面也相继开门,卖水果的、卖鸡蛋鸭蛋的、卖布料的,还有那些修钟表、剃头、修鞋的等等,上街卖东西的人多,将整条街的两侧摆得满满当当,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剃头匠和掏耳朵的不用租商铺门面,他们只需在街上搭一个摊子,就有生意找上门来。陈安顺老人年轻时去过那里剃头。他从一个剃头师傅那听说,当时,生产大队配剃头匠,每天收工之后利用中午或晚上休息的时间来剃头发,基本每人一个月剃一次。年轻的剃头匠跟着老师傅学习剃头,一开始只能是帮忙倒水、洗头、剃须、挖耳屎,绝不准碰剃刀。采耳,俗称掏耳朵,是一门古老的行当,据说是过去的剃头匠在剃头之余,发明采耳的工具和手法。明代醉月子所撰的《精选雅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亲历者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世凡事,恍若空灵,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掸轻缓有道,真乃小舒服也。”时至今日,外地人来到四川也都要体会一下掏耳朵的舒坦。

岁月风霜

百年老街换新颜

翻看新华巷老照片,沿街的商铺把货物摆到了街道上,支出的遮雨棚把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盖得更加密实。人们从小巷走过,穿梭在“贫民区”的各个角落,茶馆酒肆里一声声嬉笑怒骂,买卖时商家和顾客间精明的拉锯战,仿佛永不落幕的剧场。

如今,外北片区换了新颜,再也没有“贫民区”的影子,这里已经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妈大爷喜欢在这里跳广场舞,年轻人在这里约会、嬉戏、游玩;古玩爱好者在这里淘古货;川剧迷可以去天青苑听戏。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随着座座高楼平地起,从高处瞭望,街道就显得愈发渺小。绵阳城的老街,它们历经百年风霜,如今却所剩无几,更有的随着城市变迁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老街承载着城市厚重文化,见证城市历史兴衰,记录着一段段故事和情怀……

新闻推荐

绵阳“涪城模式”铺筑“爱的回归线”

本报讯(王苏熊妮娜赵银熙)18日,绵阳市涪城区检察院邀请涪城区委政法委、区妇联、区教体局等单位相关领导和四川法制报等...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