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震后10年绵阳扎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金灿阳本报记者郭若雪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江油大康镇的官渡村,一栋栋漂亮的川北民居小楼错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每家房屋的外墙上还绘制着以“和”字为主题的标语及壁画,老人们在院子里欢歌笑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0年前,这里的村民还只是依靠种植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传统农作物。而如今,山区变景区,花园变公园,美丽的百合花正给官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
当农业“邂逅”旅游,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翻开绵阳美丽乡村10年描绘而成画卷,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也让村民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重建让乡村变景区
官渡村傍依百年好合爱情谷景区,时不时看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观赏农家外墙上壁画,还拿出手机拍下了优美的画面,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城里人来休闲,农村人就地赚钱,这一幕每个周末都会在官渡村上演。
大康镇官渡村的“农业+”,像变魔术一样,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不断放大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让许多村民看得“眼花缭乱”。“2013年前,村里的经济、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传统农业,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为主。”官渡村党总支部书记林华富说,住在农家,吃饭在农家,让前来百年好合爱情谷景区观光的旅客体验别样的田园生活。2014年以来,村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采取“政府补助+官渡村”共同投资的方式,对旅游景区沿线的183户农家进行家庭院落风貌改造,成功打造了景区的“爱情农家”,发展乡村旅游。
灾后重建,让一个个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新村拔地而起。平武平通镇、平武龙池山庄、北川石椅羌寨、江油新安农业公园、安州花城果乡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幸福美丽新村转化为乡村旅游点,逐渐成为游客来绵阳市旅游的目的地。
这源于绵阳市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改变了市场供需结构。按照新发展新理念,绵阳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诸如葡萄、蓝莓等一个个特色种植项目,随之出现各种“采摘热”现象,成为激活绵阳市发展“大农业”的新动能。截至目前,绵阳市发展休闲观光、康养度假、农旅结合等农民合作组织3455家、家庭农场238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71家,今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70亿元。
发展走三产融合之路
一场小雨过后,走进三台,目之所及,漫山遍野一派葱茏。这里属涪江流域冲积平坝区,地势平坦,庄稼人从土里刨“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麦冬,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
在三台,麦冬产业成为全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田”。从自产自销、提篮小卖,到精深开发形成麦冬饮品、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再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麦冬文化旅游胜地……一株麦冬产生的“72变”,是绵阳市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春夏的各类花卉节,到秋收的各种采摘节,面对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火爆,绵阳市在农旅融合发展方面给出了长远的发展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农为本、农旅互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绵阳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新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深化产业融合,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40家,年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营业收入41亿元,吸纳农民就业7.5万人,带动39万农民受益。
与此同时,结合优质生猪、涪城麦冬、水稻种子、优质禽蛋、优质蜜柚、优质魔芋、优质核桃、优质厚朴、优质藤椒、平武天麻等10大主导产品,抓住“农旅+”发展新机遇的当下,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在践行“绿富美”中赢得了先机、形成了共识,建设氛围日渐浓厚。
震后10年,可以说,绵阳的农旅融合发展已经从“一枝独秀”实现了“春色满园”。
来绵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焕发的新活力将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新闻推荐
□雍伟本报记者杜畅文/图暮春时节,骄阳似火,走进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盈眼的苍翠让人心情舒爽,集中连片的葡萄架上,挂满了青色的累累果实。魏城河穿村而过,河边的葡萄地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远方;一座...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