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甜葡萄 让洛水村群众腰包鼓起来

绵阳日报 2018-05-10 07:47 大字

□雍伟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暮春时节,骄阳似火,走进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盈眼的苍翠让人心情舒爽,集中连片的葡萄架上,挂满了青色的累累果实。魏城河穿村而过,河边的葡萄地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远方;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次第坐落……

洛水村,这个从地震中走出来的村子,在10年的时间里,依托林果产业发展,实现了凤凰涅槃的重生。

“5·12”地震让洛水村500余农户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所幸的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该村很快完成房屋的重建工作,村民们走出帐篷住回了自己的新家。

2008年,也是洛水村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此前,该村以发展水稻制种和蚕桑产业为主,但波动的制种水稻价格和务工收入的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扔下土地,进城务工,洛水村水稻制种规模一度由高峰期800亩锐减至200亩。

眼瞅着越来越多土地撂荒,洛水村干部们坐不住了。“必须得发展产业,让土地重新‘活\’过来。”村主任王国文告诉记者。2008年,一个负责灾后重建通信设施的施工队伍驻扎该村,施工队伍里一位来自成都龙泉驿的工人闲聊时告诉洛水村干部,“这里的地理条件和龙泉驿很像,应该适合种植葡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村主任王国文和村干部们立即带领村民前往龙泉驿考察葡萄种植产业。

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产果期间万商云集的全国知名水果之乡所见所闻,让洛水村村民们摩拳擦掌,纷纷承诺要大干一番。

“看的时候心动、坐在车上激动、回来却又不动。”王国文说,回家冷静后的村民们,纷纷以看不到效益、没有技术等借口,拒绝先行先试种植葡萄。

村干部们只得苦口婆心劝说,并自己带头种植,王国文当时就种了2.5亩。2008年冬季,第一批葡萄幼苗移栽进地里,当时,为了买到适合做葡萄架的竹子,种植户们从雅安购进箭竹,个中艰辛不言而喻。

2010年,第一批果子成熟了,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果子病虫害多,带头种植的村民们几乎没有收入。

2011年,村里从龙泉驿请来葡萄种植个体户,以优惠价格邀请其在洛水村搞葡萄种植,开出的条件只有一个:免费将技术传授给村民。

2012年,历经千辛万苦的洛水葡萄,终于成熟上市了。为了激励更多村民参与葡萄种植,村干部们找来水果商贩,在路边摆开阵势,公开过秤、现金结算。

一叠叠簇新的纸币,让带头种植的村民们笑逐颜开,也让其余观望的村民们激动不已:种葡萄真能致富!这一理念迅速在全村形成共识。

“水稻制种每亩最高产300斤,最高价3元,亩产不过1000元;而葡萄亩产4、5千斤,田间收购价2.5元/斤;孰优孰劣,村民们心里都有杆秤。”王国文说。

自此,洛水村的葡萄种植产业迅速扩张,到目前,全村已经发展葡萄种植1400余亩。当时已经77岁的李朝真,也种植了2亩多葡萄,依托这些小小果子,她供自己的孙子上了大学。

连片的葡萄产业,带给洛水村的惊喜还源源不断:采摘季节,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发涌入,带动文旅产业入驻村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有了产业,各级政府扶持项目相继落户,樱桃、猕猴桃、无花果等林果产业迅猛发展;务工、种植、民宿接待,村民们腰包日渐丰厚,2017年实现人均收入18500元。

十年很长,十年也很短,走上山头,俯瞰洛水村,美丽的葡萄园映入眼帘,凭借在林果产业的敢打敢拼,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洛水村葡萄产业园景

洛水村新景

新闻推荐

绵阳发布人才新政持续资助入选团队

本报讯(记者祖明远)5月7日,第二届国防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大会暨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人才峰会在绵阳举行。会上,绵阳正式发布人才新政,将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军...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