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线建设汲取军民融合发展养分
□本报评论员
岁月流转,三线建设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正渐行渐远;
穿越历史的长河,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正如火如荼行进;
从三线建设到军民融合发展,不仅有时间的承续,更有发展的逻辑。
该如何认识这段历史?又该从中汲取哪些养分?今日,绵阳市将举办从三线建设到军民融合发展专家论坛,集众多专家学者之智慧,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去打捞和提纯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魂。
“三线理念”是军民融合发展之“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三线建设虽然是一个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决策,却也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生产力布局。它把目光瞄准西部,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这一理念第一次冲破了苏联经验的束缚,体现出鲜明的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无论在世界军事史还是在经济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改革理念,在绵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科技兴绵”战略、“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科教兴绵”战略,到建设国家科技城、开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创新成为绵阳成长的“DNA”,铸就了绵阳由广袤西部一个小县城崛起成为西部名城的辉煌。如今,绵阳正赓续这一传统,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改革创新进行到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市和军民融合示范市。
“三线企业”是军民融合发展之“本”。军民融合发展,落脚点是推动发展,产业是重要载体。三线建设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为广大西部地区撒播下了现代工业的种子。以绵阳为例,整个三线建设时期,先后有40余个项目布点建设,不仅奠定了绵阳强大的国防军工科研优势,也奠定了绵阳早期的现代工业体系。今日人们耳熟能详的长虹、九洲,就受惠于这一时期。梳理“三线企业”发展的逻辑,不难发现,依靠军工优势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可以这么说,绵阳此后的产业发展,主要是这些“三线企业”的上档升级。今天,市委作出的“两个一号工程”产业部署,其核心依然是对高新技术的依赖和对先进生产力的提升与转换。因此,“三线企业”是绵阳军民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根本。当下,推动绵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国防军工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支持引导更多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进一步做优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做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提升军民融合产业质量,走出一条军民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线精神”是军民融合发展之“魂”。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军民深度融合。相比之下,我国正处在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军民融合驶向深度发展彼岸,不仅需要科技与产业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和文化的引领。遥想半个世纪前,一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齐聚西部,住茅屋、吃杂粮,靠着肩挑背扛,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新创业之路,形成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今天,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仍需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上,消除军地融合障碍,彻底打破军民分割和军工经济封闭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广泛凝聚各阶层共识,在千头万绪的融合工作中紧紧抓住那些制约深度融合的重大关节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突破主要瓶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充分收获军民协同创新的战略红利。
从三线建设到军民融合发展,时代的场景在切换,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以大势导向,与时代同行,我们该拿什么回应时代的召唤,又该许城市一个怎样的未来,期待论坛为我们作出解答。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仝青记者彭雪)新出台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深入贯彻落实《条例》,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近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专家解...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