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犁 深耕艺术“冷门”——探寻绵阳版画发展历程
版画制作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评审工作前不久揭晓,绵阳共6幅作品成功入选初评,再次证明了绵阳版画团队的实力。一直以来,版画都是绵阳美术界的“获奖专业户”,不断在全国展赛中大放异彩。绵阳的版画家们,以刀为犁,辛勤耕耘,在为广大群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刷新着绵阳艺术的高度。记者近日走近了在刻刀木板油墨纸张中的奋战的版画艺术家们,探寻他们把版画这种“冷门”艺术发扬光大的历程。
在一个下雨的清晨,记者来到南山126文化创意园。雨中的创意园绿树红瓦,清幽古旧,更添了份文艺气息。在28号楼四楼的一个房间里,几位版画家正在忙碌地布置工作室。有的将自家版画室的作品摆放在屋角,有的将油墨、纸张放在桌上,有的往墙上贴版画草稿,忙得不亦乐乎。室外的走廊上依次放置着十多幅展板,分别介绍了绵阳版画的发展历史、获奖作者与作品等。细细看完,记者对绵阳版画有了大致的了解。
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版画家马力平告诉记者,“几乎每一位从事版画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以前大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鼓捣作画,以后126上有了专门的版画工作室,版画创作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商量创意,交流作品等。”记者看到,版画工作室不大,近40平方米的空间放置了各种与版画有关的工具,纸张、油墨、刻刀、木板等。
版画家们建立公共工作室,旨在“抱团”发展,增强创作氛围,共同提升艺术水准。此外,版画工作室和其他工作室每周都将定期向市民开放,以便让市民走进艺术,了解绵阳的艺术创作。
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国画、油画乃至水粉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版画确实有些陌生,在艺术中属于“冷门”。然而,在绵阳艺术圈乃至省内,绵阳版画都是响当当的一张名片,被誉为川内“领头羊”,极大地彰显着绵阳的文化底蕴。
“当代绵阳版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40多年来已经涌现了四批人才。”版画家陈莉告诉记者,第一批代表人物是郑廷,他当时几乎是孤军奋战,奠定了绵阳版画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入了马力平、鲜小云、耿熏、张国忠等人,他们创作的版画参加全国、全省的各项美术展赛,多次获奖,绵阳版画逐渐暂露头角。“而我和顾洪斌、李青、杨胜东等则是第三批,因为有了前两批版画家打下的基础,影响力和队伍都在不断壮大。第四批则是一些90后,他们是绵阳版画的生力军和希望。”
在市美协的名单上,擅长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有40余位,版画爱好者更有百余位。一批批优秀版画人才的努力,让绵阳的版画获奖无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展中均有绵阳版画作品入选和获奖,绵阳入选数多次达到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长期保持全省“领头羊”的地位。
不同于其他画种,有时灵感凸显挥毫泼墨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版画的制作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
据悉,版画是一种古老的美术形式,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同步的。而现代意义的中国版画要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算起,在宣传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功能。而新世纪以来,版画则融入了更多的民间非遗元素,成为古老与创新结合的崭新艺术形式。
版画不仅要求创作者笔下的功夫,更考验其手上的技术,加之制作过程耗时又费力,并不热门的艺术品种。但在绵阳仍有一批深爱版画的艺术家们坚持创作,顾洪斌便是其中之一。
“我喜欢版画所呈现出的视觉震撼感,即便是黑白色彩仍能够迅速的直达内心,引起共鸣。”从事版画艺术创作几十年的顾洪斌画过国画,但版画却是他的心头最爱,是他始终不曾放下的坚持。在采访中,顾洪斌现场给记者演示了制作版画的过程,画稿、制板、刻画、滚油墨……“版画从前期的构思到成稿,再到制作成作品,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费力的。任何一个环节稍微有小漏洞,整幅作品就废了,就得重新来。黑白版画相对容易一点,如果要制作套色版画,有多少种颜色就要多少块木板,就更加麻烦了。”
制作版画多年,顾洪斌说他最大的感悟就是不仅要时刻保持对版画的热爱,还要有一颗严谨的工匠之心。“版画制作者不仅是艺术家,还是一个工匠,要用严谨的工匠精神去表现艺术之美。”
新闻推荐
爱心捐赠活动本报讯6月23日上午,以“携手同行·爱暖童心”为主题的爱心捐赠活动在白蝉镇博爱小学举行。九洲集团、游仙区团委为白蝉镇博爱小学25名贫困学生捐赠了总价值2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大礼包,...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