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图书流转出书房 乡村户户飘书香

四川日报 2016-04-22 08:07 大字

□本报记者 邹俊川

“这些种植、养殖业方面的书籍对我来说太实用了。”4月20日,在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道碑观村6组,村民顾仕界捧着刚从镇上领回的10多本图书高兴地说。

在道碑观村,顾仕界算是一个致富能人,他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芦笋种植、养鱼等产业,年收入20多万元。而他致富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读书。在顾仕界家的书房里,书柜里整齐地码放着1000余本书籍。记者注意到,除了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书籍外,还有文学、法律等书籍。“读书算是改变了我和我子女的人生。”顾仕界说,受他的影响,两个孩子从小就酷爱读书,现在已大学毕业,做着不错的工作。

顾仕界是玉河镇“农家书房”的兼职图书管理员,他家的书房自然就成为“农家书房”的一个组成部分。

玉河镇镇长董勇介绍,玉河镇是宋代状元苏易简的故里,但以前读书氛围并不浓。董勇通过调研后发现,该镇“农家书屋”藏书量高达10万册,但翻阅率却比较低,“有的书已经发黄,有的书直接粘在了一起。”

如何让图书真正走进农家?“与其让这些图书束之高阁,不如让图书‘沉\’下去,流转进有读书需求的群众家里。”今年初,玉河镇开始“农家书房”建设,将镇文化馆、村农家书室和学校图书室的一些图书“下沉”到党员、致富能手和“书香少年”等有读书需求的人群家里。目前,玉河镇已选择了13户家庭和6个“书香少年”作为兼职图书管理员。“群众想看书,可以直接去他们家里借阅,现在我们已流转出了近万册图书。”董勇说,下一步,还将细化图书“下沉”管理措施。

玉河镇“农家书房”的建设,让顾仕界感到读书之风正在乡村兴起。“以前很少有村民家里有书,现在我这个书房每个月要借出10多本书呢。”

村民看到顾仕界种芦笋尝了甜头,纷纷表示愿意学习,顾仕禾就是其中一位。“以前想发展产业,但不懂技术。”顾仕禾说,通过读书学习和顾仕界的技术传授,他家种植了0.4公顷芦笋,明年就将进入丰产期。

“农家书房”的建设,让乡村的麻将声也少了。在玉河场镇川际茶园,几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看书,在桌旁,是一个书架。茶园老板杨华说,以前村民来茶楼只有打麻将,“现在,部分村民农闲时,则会点上一杯清茶,主动去翻书架上的图书。”

在玉河小学“书香少年”樊敏婕的家里,书架上整齐摆放着50多册从镇文化馆和学校图书馆流转来的图书。“以前去学校图书馆借书不方便,现在小伙伴经常过来借书,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分享读书体会。”

“‘农家书房\’与‘农家书屋\’相比,能更容易让图书与村民见面。”董勇说。

新闻推荐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今年将实施15个基础设施项目

本报讯(记者邹俊川)记者从4月14日召开的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攻坚大会上获悉,目前,位于绵阳高新区内的集中发展区启动区骨干路网基本成型,初步具备产业承载能力。今年,绵阳将在集中发展区实施15个...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