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个项目组团来绵阳找“婆家”
绵阳已成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
“绵阳是中国科技城,科技实力雄厚,且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我们十分期待和绵阳企业的合作。”4月19日上午,在中科院与绵阳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袁峰向台下的绵阳企业抛出了“橄榄枝”。
早在2011年12月,中科院就与绵阳举行过一次科技成果对接会,当时中科院下属37个研究所的负责人齐聚绵阳,在与长虹、九洲等100多家企业洽谈对接后,达成20余个项目合作。如今,这些项目已在绵阳生根发芽,还推动实施院地科技合作项目130余项,总投资近百亿元。
把最先进的项目带到绵阳来
本次对接会上,来自中科院系统的项目共有800多个,根据产业不同,共分为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4个分会场,其中绝大多数都为行业内领先项目。“我这次带来了10多个技术,其中4个都是原创性的,在国际上也属于先进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组组长丁云杰说。
事实上,在近3个月的项目征集过程中,中科院秉承的原则主要是两点:一是技术领先;二是要结合绵阳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极少外出参加项目推介活动的丁云杰,此次带来的项目都与绵阳乃至四川的清洁能源发展结合紧密。比如在汽油中添加10%的乙醇,可以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将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但目前国内乙醇主要采取玉米、木薯发酵,成本高达6000元每吨。“这次我们带来一个新技术,可以利用甲醇-合成气为原料生产乙醇,每吨成本只需4000元,而四川有很多甲醇生产厂,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丁云杰说。
国家队与地方队共同“组队”
当天的科技成果对接会,不仅吸引了绵阳本地企业。德阳等周边城市的一些企业也赶来捧场。“中科院是科研领域的国家队,也是我们寻求产业升级的首选。”一位德阳化工企业老板专程来参会,想寻找技术合作伙伴。
更吸引他们的,是2011年中科院与绵阳科技成果对接会的惊人“效益”——4年多来,双方在绵阳已启动院地科技合作项目130余项,大部分属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绵阳的带动作用也很大。如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绵阳节能环保产业的“代表作”,在其带动下,目前该产业年产值已达49亿元,成为绵阳异军突起的新兴产业之一。
为何中科院会如此重视绵阳,将大量先进技术在此进行产业化?从科技资源背景来看,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大量“共同语言”。尤其在2009年6月,中科院正式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后,合作更是进入加速期。
如今,双方合作成立了绵阳科技城中科育成中心,作为院地合作的“桥梁”,一方面搜集绵阳产业诉求,一方面对接中科院的相关技术。绵阳由此成为中科院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我们希望可以把中国科学院北京上海沈阳的研究所动员到绵阳乃至四川来,参与四川的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工作。”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说。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阳帆拍照上传预习笔记、实时反馈学情、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在电脑上写画的教学内容全部投射到黑板上,学生也通过电脑答题、拍照上传、提交答案、...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