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
“要让安居镇的乡亲们生活在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里。”这是1993年陈德平担任安居镇调委会主任时,对群众许下的承诺。
从事调解员工作10余年,陈德平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为群众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为安居镇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宣讲法规他是正义的倡导者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这是陈德平的口头禅。在他看来,一个不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的调解员不是合格的调解员。为此,在工作之余,陈德平总是喜欢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多年的积累,他对国家政策、社会公德、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都熟记于心。
今年1月,安居镇四村一组村民以安居场镇土地原属村民组所有为由,对到镇上来摆摊的商户强行收取摊位费,造成摊主无法正常营业,影响了镇上的正常生活秩序。一组的村民还扬言要到县、市进行上访维权,令当地政府十分头痛。
陈德平得知情况后,将该组村民组织到一起,认真宣讲土地管理法、工商管理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街道的权属、状况、管理主体。村民们意识到收取个体商户摊位费属于违法行为,便放弃了继续收费和上访的念头。
巧解纠纷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家庭纠纷是农村出现最多的纠纷。虽是很平常的家务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当事人家庭的生产生活,还有可能恶化邻里关系,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几年前,安居镇一位年过80的高龄退休工人吴先生抛下妻子独自住到了镇上,对同样已满80岁高龄的妻子不管不问。纠纷发生后,经多次调解,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吴某之妻无奈之下找到了陈德平,哭着说:“陈主任,你要救我的命啊。”原来,吴某儿子因病早年去世,儿媳再婚,孙女也离开了绵阳,吴某觉得生活很孤独,渴望住进热闹的镇上,而妻子觉得镇上嘲杂,不愿意搬去住。
清楚事因后,陈德平立即找到吴某,对夫妻二人进行调解,以法律宣教纠正吴某的错误做法。同时,陈德平还想尽办法联系上了吴某的孙女,将其劝回老家,以亲情感动吴某。最终,吴某同意每月支付其妻120元生活费。事情得到合理解决后,吴某的妻子拉着陈德平的手说:“陈主任,谢谢你,你解决了我的生活困难,还让我感受到了亲情。”
乐于分享他是同行的“导师”
十余年来,陈德平参与了许多矛盾纠纷调解案件,凡经他调解的纠纷成功率达99%,履约率达100%。在安居镇,陈德平是有名的“和事佬”,他丰富的调解经验令同行羡慕不已。
2009年,安居镇梨园村一组、九组先后发生两起纠纷,因受害人平常爱惹是生非,又“乐于”与人争吵。村民们都认为这样的人该打,不该给予医疗赔偿。在调解过程中,由于村委会的调解员缺乏经验,方式不恰当,激怒了被害人,调解被迫中断。无奈之下,村上的调解员请求陈德平帮忙调解,并希望可以旁听,学习他的经验。
陈德平以亲情、邻里情为重要突破口,根据当事人心理变化情况,准确掌握调解“火候”。最终,两件纠纷的当事人均握手言和。
调解结束后,陈德平还毫不吝啬地将多年的经验分享给在场的调解员。他说:“一种有效的调解方式分享出去,收回来的是数额没有上限的成功调解案例。只有成功调解更多案例,我们的和谐旋律才奏得更响。”
(本报记者王海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绵阳开元实验幼儿园隆重举行2012学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青蓝”一词取自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为教师中的“师徒”。开展本次结对活动,旨在该园的年轻...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