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出路的探寻

绵阳日报 2012-09-30 10:13 大字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教师对文本的多方位解剖取代了学生的智慧型劳动,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形成固定思维,造成阅读能力低下,缺乏个性化理解。

目前,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也一再呼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的导引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似乎一直在往一个死胡同里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年的工作中,我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学,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去找寻一条走出死胡同的路。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设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

我们要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让鲜活馨香的书声润泽日渐干枯的精神家园,让人的性情和性灵赋予人的尊严和人的光辉。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感悟语文教材所蕴涵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命精神,使学生面对的文本“不是—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人”。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无论小说、诗词、散文还是戏剧,都蕴含着无限的底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之态;杜十娘投江的那一刻、林黛玉葬花的那一刻等都是教学文本中蕴涵的生命之态。阅读教学课堂情境突出体现的应是和谐自然的特征,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理性的思辨,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时,首先呈现出—组二战盟军的伤亡数据,然后展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照片。课堂气氛变得肃穆凝重,文章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学生都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并由此领悟到文章的主题意在让我们正视历史,刺痛良知,从而唤起隐含在文本中的生命意蕴。

二、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阅读教学中,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使他们处于沮丧、无奈、消极的情绪中。正如教育家洛克所说:“教师不可以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样,……你要他的心理接受你的教导,或者增加知识,你就应使他保持一种安闲澄静的气性。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样。”课堂应以开放、宽容的精神善待每—个参与者,使学生“乐在其中”,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所在。

三、形成互动对话的氛围

1、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我——你”的商谈?

课堂交往的集中体现形式就是师生、生生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实际上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之间的交往,教师不是在用空洞的知识教学生,而是在用自己的智慧、情感、精神等整个 生命做成的“教材”,唤醒、鼓励、激励、期待、理解学生。师生、生生在敞开自我、走近他人的对话商谈中,相互追问,相互聆听,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

2、学生与自我的对话:精神生命的自由绽放

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我重构。所有的对话,最终都归结为自我对话。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怀着忏悔的心情描述着母亲如何在他消沉 的日子里默默忍受着担忧的煎熬,以致“我”驱车返回至她的面前,她依然毫无知觉。作者这种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愧疚的生命体验,唤醒了学生经验领域中对母爱的联想,使学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默默为自己牺牲的许许多多;想起了孟郊笔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老母亲,……学生的内心深处会产生—种震撼,为自己平时对母亲缺少理解体谅、感激、回报而羞愧。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步入爱阅读、会阅读的殿堂,不要说高考语文拿高分,也必然会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深刻强烈的震撼,使学生的精神生命得以自由绽放。(绵阳第一中学 杨春雨)

新闻推荐

履行消防管理职责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本报讯昨(29)日,副市长、市公安局长任建民带领公安、消防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检查绵阳市节日消防安全工作。任建民要求,各相关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隐患点的巡逻和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安...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