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创产值千万元 北川羌绣“大丰收”
5月25日,从北川羌绣协会传来消息,“5·12”特大地震过去了四年,经历了重大灾难的羌族文化中的瑰宝——羌绣也浴火重生。到目前,北川已有羌绣企业11家,绣工2500余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
绣工人均年增收6000元
5月21日,在北川沙坝村卓卓羌寨里,村民李凤英的羌楼小院里,月季花正开。李凤英和村里的邓雪梅等10多名农妇正在飞针走线。邓雪梅说,寨子里有40多名妇女都在做羌绣,大家农忙时上坡种点地,闲时在寨子里绣花。记者看到,李凤英正在白布上绣着色彩鲜艳的羊角花,中间还配有大大的羌字。在她家楼上、楼下,到处都挂有她绣的《龙凤呈祥》等精美的羌绣,为小楼增色不少。
李凤英告诉记者,地震后,她先在永兴板房区里学会做羌绣,还卖了些钱。2010年,她和村里的妇女又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羌绣培训,使自己的羌绣技艺再度提高,“这些羌绣,自己用些,给亲友送些,有的卖给游客”。
据北川羌绣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川,目前有像李凤英这样的绣工2500余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纯收入760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她们受益于北川羌绣推进办组织的13期培训班,同时,北川羌绣协会还编写了羌族刺绣工艺书和光碟,供她
们学习参考。北川还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吸纳更多的羌族妇女参加刺绣。
创新技法羌绣档次大提升
5月22日,北川新县城的羌族生活文化馆里,来自北川青片乡的绣娘唐经秀,在给记者介绍她刺绣的一幅大型羌绣作品《大丰收》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我从2010年冬天开始绣这幅《大丰收》,花了一年时间。在刺绣时,我保留了古老羌绣的粗犷、色彩鲜明的特点,又创造性地吸纳了蜀绣、苏绣、湘绣等做工细腻,画面生动逼真的优点。目前,这幅羌绣精品已有人愿出上万元购买。”
据介绍,近两年,在清华大学和绵阳几所高校的支持下,北川研发出一批像《大丰收》这样的羌绣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包括反映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如《危难时刻》、《再造一个新北川》、《敬礼娃娃》、《生死救援》、《震前北川》、《震后北川》、《崛起》等,还有灾后重建题材的,如《新生》、《永昌巴拿恰》、《禹王桥》、《新北川》、《涅槃羌乡》等作品,以及反映羌民族美好生活的《幽谷恋歌》、《羌女》、《绣女》、《羌笛和口弦》、《羌寨之夜》、《金丝猴》、《生命之光》等。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法上都有大的创新,提升了羌绣的档次和品位。
北川新建羌绣文化产业园
据介绍,“5·12”特大地震使北川羌文化遭受重创,一些传统珍贵绣品被毁,一些羌绣传承人丧生。继承和弘扬古老的羌绣文化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2009年8月,北川成立羌绣产业推进办公室,由县文化旅游局、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委、妇联、科协等为成员,同时还成立了县羌绣协会。两年来,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大力推动北川羌绣产业的发展,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增收。到目前,北川已有羌绣企业11家,绣工2500余人,羌绣作为一种产业在北川正在形成规模。
据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桂熙介绍,为了突破北川羌绣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该县将在北川新县城征地248亩,建设羌绣文化产业园。目前此项目已完成征地、规划、设计,预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北川乃至整个羌区羌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新闻推荐
妈妈,如果我是小树,你就是抚育我的大地。如果我是青蛙,你就是乘载我的池塘。如果我是小花,你就是温暖我的太阳。妈妈我要感谢你为我付出的爱!妈妈你为我付出了很多,从小到大给了我无限的爱。...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