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近年来,绵阳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困难群众救助和医疗救助为辅助,以教育、养老、住房、法律、慈善、突发事件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城乡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
站在新起点,如何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成为出席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政协委员们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
胡运保委员认为,城乡低保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近年来,绵阳市相关部门着力在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保障面上下功夫,全市补助标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如何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运保委员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组织专门队伍和人员,深入到企业、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等地,深入到每个低保户家中,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漏保的及时保起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拿下来,标准需要调整的,及时作出调整。同时,针对低保对象经济收入常有变化,各级政府应建立辖区内管理台账,将人员、经济来源、经济收入细化,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胡运保委员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应加强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保证其严格按低保有关政策和程序办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位困难群众手中。
深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周继霞委员指出,随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仍有不少困难群体,患重大疾病后,因家庭条件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而放弃了治疗。
周继霞委员建议,应不断深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应进一步加大对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将医保政策、办理程序、标准和要求向社会全面公开,做到家喻户晓。应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成立专门的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基金,并对纳入救助的困难群体对象资格及补助范围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界定,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救助服务。
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尹华利委员认为,临时救助制度是一件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由于该项制度实施的灵活性和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及时性,起到了对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拾遗补缺作用。
尹华利委员建议,临时救助工作点多面宽,不能仅凭单个部门就能做好此项工作。政府应与民政、惠民等部门加强协作,还应就临时救助制度的设立、救助资金的安排、救助标准和程序等作细化部署,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同时,应完善救助的标准和程序,规范临时救助的程序,合理确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达到及时救助、有效救助的目的。
尹华利委员建议,临时救助毕竟只能解一时之急,要真正减少流浪乞讨现象,应动员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的支持。还应加强与乞讨人员流出地政府的沟通协调,流出地政府应给予这些困难群众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制定完善的帮扶措施,并落实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困难群众之所急,救困难群众之所困。
赵顺杰委员提出,要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多方保障,各种救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当前,绵阳市仍有不少老弱病残困难群体,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和薄弱。政府的各项援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不少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想通过自身努力,谋求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此他建议,政府应在落实各项救助惠民政策的同时,还要着力在税收等方面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并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引导、鼓励和支持这一部分群体自谋职业,增加收入,以解决其长远生计。
(本报记者廖姝王海艳)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20)日上午,市政协主席张世虎主持召开市政协六届四次常委会议。市政协副主席文久喜、艾尚林、沈其霖、李京平、丁山、胥跃东、宋明、蒋丽英,市政协秘书长刘联山等出席会议。会议传达...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