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 本报记者 梁明
■报告原声
在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林书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绵阳市要坚持事业与产业并重,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繁荣文化经济,打造文化事业领先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创作示范区。
■焦点
国运昌则文运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号角。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绵阳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参加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提出了真知灼见。
■委员热议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郭兴林委员: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绵阳市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生产能力弱,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他建议,一方面要增加市县两级文化单位的人员编制,配好配够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专业人员,按照“资源集约、职能集成、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原则,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其县级管理中心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妥善解决其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解决工作经费,通过设立各级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专项基金和文艺创作专项基金、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招标购买制度、落实公益性捐赠抵税政策等举措,增加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文化建设格局。
艾尚林委员:绵阳市应进一步理顺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优秀文艺人才培养;要深化国有文化艺院团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助推绵阳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谢普、唐虎等委员:绵阳市灾后重建呈文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得很好,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少文化专干。他们建议,按照“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比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编制”的要求,协同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招聘优秀人才,激活人才潜能,配齐配强队伍。
多方引进民间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赵邦玺委员:随着政策春风吹向文化产业,激发了更多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扶持体系。尽快出台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细则;编制《绵阳市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建立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民营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品牌特色战略和精品工程。降低准入门槛,健全服务机制。对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大开放、真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领域,简化审批程序;研究制定针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产业激励政策。加强体制创新,搭建发展平台。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绵阳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注重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组建大型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
梁俊委员:绵阳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较好的文化底蕴,2011年GDP突破千亿元,具备文化产业群发展基础。为此他建议,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空间;要推进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创意产业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激活千年文化底蕴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陈实委员:绵阳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绵阳应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强劲东风,激活绵阳千年文化底蕴,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要进一步优化和细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强力推进。要努力将东山富乐阁、涪城会堂,西山子云亭、蒋琬祠墓,北山越王楼,南山延贤堂、郭玉读书台,以及李杜祠、六一堂、望江楼等打造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要恢复古城风貌,打造特色街区。要传承历史文脉,发展人文旅游。要规范店招城雕,美化城市风貌。要坚持政府主导,引导企业参与,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基金。
何季德委员:随着绵阳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绵阳市应将城区文化设施布局与城市空间相结合,规划建设由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组成的三级公共文化体系,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有序建设经营性文化设施,形成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城市的可居住性,提升城市品位。不仅要增加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而且要尽快建设市级文化中心、音乐厅、艺术馆等有规模、上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探索以发展文化产业为载体,吸引企业投资的文化设施建设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支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新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20)日,主题为“品质房产、和谐宜居”的2012年绵阳市春季房地产展览会在市文化广场隆重开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绵生出席并宣布本次房展会开幕。本次房展会参展单位共有71家,规模...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