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诤言求发展 献良策谋跨越——中共绵阳市委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座谈会发言摘登(以发言先后为序)

绵阳日报 2012-01-07 05:24 大字

1月5日下午,中共绵阳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座谈会,充分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共商跨越发展大计。与会的市级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饱含真情、各抒己见,建诤言、献良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见地的真知灼见,本报今日刊发这次座谈会发言摘登。

郭兴林(民革绵阳市委主委、市审计局副局长):近年来,在中共绵阳市委的高度重视下,绵阳市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产业发展特色突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覆盖城乡,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取得一定进展,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尽管如此,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文化人才的流向受到诸多限制,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缺乏,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和专业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劳酬挂钩,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增加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编制,确保宣传文化事业正常运转;广开招贤渠道,以高素质、专业化为目标,严把人才“入口”关,着力培养文化单位、行业的领军人物,对外聘的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拔尖人才,给予编制等政策倾斜,不拘一格选拔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经营者队伍,推行经营者年薪制,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艾尚林(民盟绵阳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红色文化遗存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可再生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绵阳市在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缺乏完善的管理保护机制、部分遗存急需修缮、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缺整体保护利用规划等诸多问题。为此,建议:切实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保护机制,明确红色遗存的管理保护主体,设立专门管护机构,科学指导红色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由规划、文物、旅游、文化等部门牵头,吸收文史、考古等专家组成专门小组,制定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专项规划,打造具有一定规模、有较高展示水平的红色旅游精品,促进红色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宣传、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将本地革命事件发生地、革命遗址遗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清明扫墓等活动,大力推进红色文化遗存的价值传播工作;积极引导民间文化投资者合理开发利用革命遗址遗迹;对现存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保护价值论证;加大红色旅游开发推介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革命遗址遗迹。

蒋丽英(民建绵阳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食品药品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保平安、促和谐的重大民生工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目前,绵阳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但由于管理体制的调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新增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乡镇食品安全监管缺位,食品药品检验执法装备落后,市级各开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薄弱等。为此,建议:一是借鉴和学习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乡镇、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切实解决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问题。二是参照其他先进市州配置情况,加大监督管理的装备投入,尽快配备食品药品执法装备,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的监管水平,以适应绵阳市食品药品执法工作的需要。三是突出民生为重、民生为先,结合市级各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各项社会事业监管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确保监管职能职责落到实处,确保各开发区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不出现缺位和盲区。

李京平(民进绵阳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中共绵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迎来绵阳文化改革发展的春天。建议:以城市为中心,以北川新老县城为主要支撑,以主题整合线路,以线路整合景点,重点打造地震纪念游,大九寨东环线生态文化游、三国及蜀道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配套,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绵阳建成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业态方面,建议整合资源,发展以绵阳科工为特色的科技城文化旅游;打造以“感恩、奋进”为主题的地震纪念馆;推进文化旅游互动,构建以三国蜀道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旅游;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建设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大九寨东环线为主轴,推进生态文化游。在措施方面,建议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转变宣传营销方式;完善绵阳城市旅游功能;打造龙头旅游企业,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新产品。

沈其霖 (农工民主党绵阳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2011年是绵阳建市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度增长,县域经济呈现你追我赶、突飞猛进的喜人发展态势。借此机会,就2012年工作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加强绵阳市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十二五”民生和社会事业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免费定向培养生名额,采取财政、单位、个人共同分担的方式,定额、定岗、定人为农村培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二是采取中央、地方、医院多渠道筹资,加快地震灾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三是市区两级财政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项目,建立一支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切实加强城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四是加大涪江、安昌江沿岸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五是尽快建设绵阳市区顺河后街至韩家脊开元路的过江桥梁。六是在市政协设立民主监督热线电话,畅通社情民意信息表达渠道。

王瑜(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主委、副市长):2011年绵阳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为绵阳2012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的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借此机会,就推进“两化”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率先在绵阳主城区涪城、游仙实施“全域规划”,完善重点、特色乡镇的控详规划,鼓励其按照“产城一体”模式,加快特色场镇、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在推进绵阳城市化进程中,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及城市文化的打造,注重城市交通的畅通与快捷,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城市治堵方面,要高度重视、加快实施各跨江大桥的“桥头畅通工程”,加强对城区大桥超负荷情况和安全运行隐患情况的适时检测、监控,确保桥梁的运行安全。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作中,既要重视抓项目、抓投资、抓工程,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和投入,切实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田荣华(致公党绵阳总支主委、游仙区副区长):企业孵化器是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它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公共设施等硬件和融资咨询、人才培训等软件服务来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同时也用于帮助企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自1998年起,绵阳市先后组建过8家企业孵化器,目前尚在运行的仅剩4家。尽管绵阳市在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科技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总体活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成效。建设企业孵化器,是加快科技城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是绵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巩固四川第二大城市地位的需要,也是在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协调器和缓冲器的需要。为此,建议:正确认识绵阳市孵化器建设的得与失,重塑发展信心;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建设适合城市和区域特色的企业孵化器;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黄正良(市工商联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步履维艰。因此,企业必须做足内功,加快转型升级。建议政府发挥推手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转型意识,帮助企业家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以顺应发展变革趋势;支持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参加全市重大经贸交流活动。二是制定好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回归实业,推动关联行业、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对接、配套加工,支持民营企业到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三是完善优化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从市场准入、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入手,使相关政策更具有含金量和针对性、可操作性;加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服务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支持工商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支持;重视和解决民营商贸物流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刘加勇 (无党派人士代表、市统计局总统计师):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按照产业演进规律,通过工业化带动、促进,进而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这是发展必然趋势,服务业也必将担当起拉动经济发展主力军的重任。这一进程中,我们既要发展得好,也要统计得好。建议切实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一是明确部门和县市区职责,坚持“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以“条”为主、“块”为辅,共同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二是明确下达部门目标,强化目标责任制。经济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积极构建分工明确、配合密切的工作体系。要把目标分解到部门,确保行业数据持续增长,支持三产业及GDP的增速。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逗硬考核奖惩。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市县统计局增设服务业统计科股,落实人员专门从事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行业限额以上单位服务业统计监测基础工作。

释常明(宗教界人士代表、市佛教协会会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把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作为中心任务,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2011年文明和谐绵阳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市人民倍感鼓舞。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中共绵阳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作为一名宗教界人士,看到绵阳的可喜变化,荣耀无比,我们将为绵阳送上无量祝福。借此机会,我代表宗教界人士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继续帮助宗教教职人员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资源,规范梓潼大庙山、江油窦圌山云岩寺、平武报恩寺、游仙碧水寺等有着深厚宗教文化底蕴的文物保护场所的宗教管理,制止假和尚、假道士做出伤害宗教界感情的事情,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市级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在工作经费上给予一定补助,使这些团体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筑起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坚强堡垒,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四是对宗教界的慈善事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本报记者曾晓伟整理)

新闻推荐

安全用气须知知识呵护生命 预防确保安全

燃气供应及使用不仅关系到您个人、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涉及公共安全,请您务必认真阅读并遵循以下安全用气须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颁布的《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全管理规程》明确规...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