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吹响在幸福里

绵阳日报 2019-06-16 07:48 大字

□刘术云(江油)

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东西,便成为记忆,一些记忆让人刻骨铭心,每当回忆起来,让人激动不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深刻记忆,当是乡村常见的唢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江油市彰明、青莲、含增等乡镇,一提起河西乡龙门村的“田唢呐”,或古柏村的“邓唢呐”、泗洲村的“钟唢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年秋收之后,到来年春耕大忙之前,就忙得今日贺东家,明日庆西家,真是唢呐声声乐千家啊。

唢呐是一种传统吹奏乐,农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嘹亮悦耳。婚丧嫁娶,喜庆佳节,通常都能听到它嘹亮、优美的声音。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张家修房子,李家娶媳妇,喜事一个接一个。面对幸福的日子,农村巨大的变化,河西龙门村一组的田生安、泗洲村的钟育云、天池村的宁国木等民间艺人的喉咙痒了。一双双挥锄把、扶犁把的手,擦亮了锈迹斑斑的铜唢呐,他们分别与龙门村的彭文财、王钦照等吹吹们分别组成两支中堂唢呐,一鼓、一锣、一钹外加马锣的唢呐队。自任会首,开始“走期”生涯。“走期”吹奏一天唢呐,不仅主人把烟、酒管起,每人每天开始可挣红包10—20元不等,后来,每天可挣100多元,这比外出打工挣钱强多了,故而他们乐此不疲,有生意都要接。有时大期,如农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初六、十六等日子,他们的唢呐队还要请帮手,有的儿子、甚至女儿也要临时去敲马锣子。这样组成更多的唢呐队去“走期”,有时也满足不了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因在农村有个风俗,哪家办喜事请了“吹吹班”,才算弄得闹热,主人家在当地才有面子。

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勤劳致富,口袋里有钱了,修房、做寿,娶媳、嫁女,都想弄得闹闹热热、喜庆祥和。

在“走期”中,江油河西的几个唢呐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规矩,结婚寿宴满月酒,不仅吹奏《闹新年》《鲤鱼跳龙门》《南桥会》《小开门》《将军令》等传统的唢呐曲牌,每到一家还必吹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深受群众欢迎。

“唢呐呜那又呜那,谁家姑娘嫁谁家。”唢呐一声接一声,声声皆是赤子情。江油河西的田唢呐、钟唢呐们,以精湛的吹奏技巧,不仅在江彰平原的村村寨寨走俏,还多次参加市、乡文艺表演,走上文化艺术的殿堂,受到党委政府的奖励和扶持,有一年国庆,江油还组织了百支唢呐,赴绵阳巡游吹奏《将军令》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演,百支唢呐齐奏,响彻云霄。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祖国巨变。如今,随着江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江油着力进行“一村一品”打造,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攻坚脱贫,美丽新村和幸福新村的喜事那就更多了。虽然年轻人结婚大都选择在城里酒店或农家乐举办,选择了乐队庆贺。可传统文化仍然植根在江油各地群众的血脉意识里,不少人仍对唢呐情有独钟。河西、彰明、雁门等地,现在有40多支农民唢呐队,秋冬时节,生意不断。嘹亮的唢呐声,吹响在幸福的日子里。每当唢呐锣鼓声在环境优雅、窗明几净、欢歌笑语的农家院落里响起,那就是嘹亮地告诉人们,生活又有了新的变化,也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唢呐,也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最美乡愁,更是咱老百姓的文化自信。

新闻推荐

替哥们抱不平打伤人 男子逃逸一年半落网

因为哥们在酒桌上与人起争执,小伙倪某替哥们打抱不平,打伤人后逃之夭夭。日前,记者从江油市人民法院获悉:被告人倪某逃逸一年...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