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为本地历史文化研究谋新篇
蒋志
如果你想大致了解绵阳的历史,阅读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绵阳史话》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本书的执笔人之一即是现年80岁的绵阳师范学院退休教授蒋志。
近日,记者与几名大学生一道前去蒋志家中采访,听他讲述绵阳历史、李白研究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宋长丰郑金容文/图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我现在手上同时在做4个课题。”刚一坐下开始聊天,蒋志便向大家谈起了他正在做的事,“有仙海文化的提升,越王楼历史文化的打造研讨,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撰写,还有个陈宛溪研究,准备形成一本书。”
做课题,搞调查,蒋志信奉既要多查阅文献,更要实地探求。除了参加会议,撰写文章,退休后没了教学任务的蒋志并不比从前轻闲。今年,他的三场关于绵阳地名演变讲座相继在市博物馆举行。
蒋志告诉记者,《绵阳史话》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相对而言,《绵阳简史》一书写作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绵阳简史》出版快二十年了,书已经很难再找到,加上这十多年来我又发现了不少新史料、新问题,因此做了增订,目前《绵阳简史新编》已经作为绵阳社科丛书出版了。”
蒋志说,他的治学方法,与当年求学西南师范学院时受到大师们的启迪有很大关联。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的吴宓是蒋志的历史专业老师。蒋志回忆,吴宓和学校的一些老师上课会发自编的讲义,让大家先看。然后就某一个问题,阐述研究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过程绝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非常精彩。蒋志认为,他们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是在教学生如何去做学问。
筚路蓝缕桃李芬芳
1984年学院开设政史系,蒋志调到政史系任教,教授中国古代史和地方史两门课程。蒋志告诉记者:“当时只招了一个历史班,学生不多,老师也只有几个人。慢慢地人多了起来,我们系也越来越大。”
“那时候地方史课程没有教材,我就广泛地搜集资料,摸索着教学。”蒋志说,那段时间的积累,为他后来《绵阳简史》的写作奠定了基础。1998年《绵阳简史》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退休后蒋志依然关心学院发展。学生徐建材告诉记者说,上课时,经常会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走进教室认真听课,边听还边做记录。下课后,讲课的老师会走过去询问老人的意见或者建议。这个老人就是蒋志,退休后他被聘为学院教学督导员,而这一督导就近二十年。
去年,学生们为老师蒋志集资贺寿,多余的钱大家将老师多年的文章选择性出合集,取名《踏遍青山人未老》。
力证李白出生于江油
1980年,蒋志参加江油李白纪念馆筹建工作,在撰写陈列室资料时,他对当时流行的观点“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城”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自己生长于江油,从小就听父亲讲李白的故事,知道李白出生于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镇),父亲还经常带他上匡山太白殿拜李白,所以从小他就产生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他认为,既然在李白故里建李白纪念馆,就应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馆中关于李白生平的展示就应当写明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在“碎叶说”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他决定要正本清源。
通过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地方志以及碑刻,蒋志于1981年撰写出了论文《李白生于四川江油》,先后投稿几个报刊都未登载,直到1982年10月才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五辑。
“现在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蒋志告诉记者,证明李白是江油人,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教授也曾评价道:“对于李白生于蜀中这一说法,蒋志先生的考证用力最勤、学术贡献也最大。”
2012年,蒋志的专著《李白与地域文化》出版。这部30余万字的书重点阐述了三个层面的观点。分别是:李白与巴蜀文化,李白与其他地域文化以及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蒋志认为,李白吸取了游踪各地文化的精华,他的一生的成就综合起来使之成为今天我们纪念的那位青莲居士。
新闻推荐
串起沿线散落“明珠” 让更多普通人共享机遇——西成高铁将助推西部奏响均衡发展新“乐章”
交通不便曾是西部人们出行面临的难题,而“蜀道难”更是困扰西北和西南经济融合发展的“难中之难”,即将通车的西安至成都高铁有望破解这一“千年难题”,西部地区追赶中东部、实现均衡发展的脚步也更...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