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发展把“小买卖”做成“大产业”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综述
编者按:今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10周年。10年来,绵阳市依托粮食、畜牧等优势产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60个,年销售总收入87亿元,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报今起推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加速跑》专栏。敬请关注。
□任春红本报记者李灵越
从单一生产环节走向产加销一体化联合经营,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到以村为主再到跨区域合作,从单家独户的松散联合转向整个产业链的法人联合……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绵阳市将“引导规范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农业重点工作来抓,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绵州大地蓬勃兴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60个,带动农户80万户,年销售总收入87亿元,为推动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顶层设计:加强规范引领,撑起“四梁八柱”
如今在绵阳,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加入专合社,不仅不用考虑种什么、怎么卖的问题,还在耕作过程中有了其他工资收入。
握指成拳,方能借势发力。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抱团发展,成为帮助广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绝佳途径。为此,绵阳市从顶层设计着手,为引导规范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撑起“四梁八柱”:
2011年,成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合作社改革创新工作,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发展改革措施到位落实;
2014年,市农业局代市委、市政府草拟出台《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原则和具体政策措施;
2015年,正式实施《绵阳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部门联合评定和监测示范社机制……
一项项举措、一份份纲领文件,带来的是“千军崛起”。截至2016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296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9个、省级示范社114个,名列全省前列。
推进给力:培养农技人才,发展现代农业
专业合作社绝非简单地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其“摊手”赚钱,更要让“技术”扎根在农民心中。
“没入合作社前,我家养猪全靠土方法。”江油市远惠生猪养殖合作社成员白丽娟告诉记者,不仅合作社每月会教授养殖技术,相关涉农部门平时也会来提供技术指导,“通过科学养殖,家里的小猪从最初的100多头发展到了600多头。”
近年来,市农业系统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业务指导重点抓规范”的思路,对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制定实施方案,集中培训业务辅导;组织市县两级农办、畜牧等部门深入合作社,围绕产业发展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和指导,帮助其制订发展规划、指导项目实施、推广科学技术,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
伴随着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崛起,农业科技春风也吹进了上万户农家,加快了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截至2016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80万户,实现土地流转32.55万亩;全市农机专合社达96家,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20万元;全市植保专业合作社达60余家,培训熟练机手6000余人。
效益凸显: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由于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和缺乏品牌优势,有的农产品虽好,却卖不上好价钱。通过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开拓农产品大市场,产生了1+1>2的效应。
“从前,我们只知道一头埋进地里头,地里收啥就卖啥。”联合社成员王全友感慨颇深,“加入联合社后,卖的都是有附加值的产品,收入增长了10%。”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小买卖”做成了“大产业”。
近年来,绵阳市创新发展模式,依托粮食、畜牧、水果等优势产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发展想路子、谋对策、做规划,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
北川神禹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核桃种植基地、羊肚菌大田种植建设基地,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至5000元;
“单筷难夹菜,独翅难飞天。”在绵阳,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出了效益、“聚”出了活力。抱团发展的大融合,正助推现代农业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迈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记者陈元松文/图“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这是李白赞咏江油窦圌山的诗句。窦圌山山顶有三座刀砍斧劈、直插云霄的奇峰,奇峰之间的“圌岭飞桥”被誉为古江油八景之一。2015年,窦圌山“铁索飞渡”被...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