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启:天香夜染 细雨归鸿
杨蜀连
初闻先生大名是在多年前,不知道在何处读到一本极为素朴雅致的杂志——《四方桌》。封面是低调素朴的灰蓝色,古雅庄重。书中开篇就是自启先生的一篇随笔《走过那静静的港湾》,文字清新自然,叙事恬淡深情。文中的一段话印象尤为深刻:“蓦然回首,已过耳顺之年,方知世事原本自有其轨迹。虽然极尽努力,却只是在时光的隧道中螺旋似的绕回到原点。到这时,我才理解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这是一位杰出艺术家经过漫长的岁月磨砺之后的感悟。
今年3月,专访先生时见面的那一瞬间,竟然似曾相识的感觉。先生外形清逸、面容舒朗、气质儒雅、目光温和,如一位雅逸高士,清寂隐居于喧嚣的都市,沉潜平和,气象自然。
张自启先生1943年出生在四川绵阳市江油青莲乡。因对故乡的眷恋,自启先生手头一直都有一方印章,题为“青莲乡佬”。据先生回忆,热爱绘画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自五六岁开始,他就喜欢独自在纸上涂涂抹抹安静地绘画。1960年,自启先生考取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毕业后,分配到省图书馆工作。在省图书馆,他从事宣传、编辑、研究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一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仅喜欢闻着偌大的图书馆里满屋层叠的书籍散发出的浓郁的书香味,而且坚持静心临帖、潜心作画、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在笔触纸墨的探索与思考中一直前行,从未懈怠。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张自启先生创作出三十多部畅销全国的优秀连环画作品、数百幅文学插图、众多参加全国性大赛并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其中《雷峰塔》获中国首届优秀美术图书银奖和全国连环画评选二等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在创作连环画《丁佑君》时,为了解丁佑君烈士的生活与成长环境,以在创作时笔触、构图、民俗、建筑、植被能真实还原历史真相,当时才三十出头的张自启先生只身前往西昌采风。“那个年代的采风,才是真正的为艺术创作而深入实地的采访啊!”张自启回忆过去,感慨唏嘘。当时的西昌城区,因交通闭塞而贫瘠落后。在西昌的河西区,年轻的自启先生独自住在一个简陋破败的骡马店里,与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马帮人、骡子、马匹同住在一个院子里。骡马店里人声喧哗、纷杂熙攘,人畜相处,原始天然。那段日子里,他每天与当地人一样只能吃两顿饭。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除了辛苦地寻找烈士的资料、考察地貌与环境、素描累计素材,对张自启先生来说,至今记忆最为深刻的却是这三件事:当时的西昌,天上的月亮比街灯还要明亮;西昌的气候非常爽朗,晚上盖的被子很干爽舒服,与成都潮湿的被子完全不同;每天夜晚的西昌,皓月当空,繁星璀璨,犹如天外另一个奇异的世界。正是这些美好的记忆,给自启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到成都后创作出的连环画《丁佑君》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场景,深情的画面而风靡全国。此后他的《说唐》《朱元璋登基》《子夜》等三十多部连环画作品从七十年代画到八十年代,总发行量达到一千多万册。在当时那个文化读物匮乏的年代,唯有连环画给整整两三代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视觉享受。“我个人认为,画连环画那十五年的漫长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是寂寞之路,却为我在构图、画面、人物等绘画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自启先生感叹。
1990年,张自启先生到中央美院研修班深造,师从日本画坛巨匠加山又造。这是自启先生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在中央美院研修班学习期间,加山又造先生与我们谈得更多的反而不是笔墨、构图、技法,而是思想。师生们常常聚在一起彻夜难眠,在思想上得到融合与辩知。”中央美院的深造,让自启先生对近现代美术的表现主义、浪漫主义、洞窟壁画以及立体主义等艺术手法的表现与构建,得到了深度启发。随后,张自启先生完成了著名的工笔人物画《醉酒戏高俅》,此作品以精美细腻的笔法与独特古朴的人物造型,荣获第一届亚运会体育美展银奖,中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自启先生因此而受邀赴京出席亚运会开幕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探索中得出“传统是在和谐、完善、平衡中演变和发展的,它是在运动中不断把自己推向新的境地”的艺术理论。九十年代之后,自启先生创作激情势不可挡,创作出了一系列构图独特、笔墨细腻、色彩高雅、意蕴非凡的工笔画作品,享誉全国艺术界。
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现已年过古稀的自启先生从未停止过思考与实践。他坚持认为中国画的变化与创新是常态,是艺术前行的首要基础。创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诗性与精神中的自然演变。先生在四季轮回中思考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林泉之志”的深刻内涵。古人的“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坐穷泉壑”归隐自然,或许,我们常人理解这有一种“避世”的本意。但自启先生认为,不能以外在的客观形象来掩盖内在的主观精神,古人的“林泉之志”确有归隐避世之意,但当下的艺术家则需自觉从心底去贴近、热爱大自然,让身心与自然密切融合,从而在云卷云舒、山果野味、鸡鸣犬吠、万木醉秋中,捕捉那一抹最美的画面。
年过古稀的自启先生,创作激情不减反而更加肆意奔放。一个胸怀气象的艺术家,无论何时,都难以掩盖其在苍茫岁月中艺术的深厚积淀和笔墨释放。自启先生古稀之年后创作的系列山水作品,笔墨旖旎、色彩重叠,墨韵交叠中融合撞击出难以用文字描绘的非凡意境。譬如《初雪》:浅褐色的楼宇露出一角,在大面积浅灰色与墨色交融的树丛里,雪花如飞絮落在枝丫上,纤细的树干,弥漫的飞雪,画面就在艺术家传递的现实与浪漫,自然与当下,安静与存在中呈现出如梦幻般美丽的瑞雪来。他的作品《蕉荫读书图》,构图大气而美妙:一顽石,一丛巨大的芭蕉,芭蕉林下,一个趴着安静读书的小顽童。浓墨重彩、笔力稳健,厚重中透出清逸。芭蕉林叶茂舒朗,小顽童造型可爱,似乎可以从一张张巨大如荫、拙朴自然的芭蕉叶里,嗅出画家所要传递出的思想内核。作品《盛妆》:一古典美人,坐姿优雅,头饰繁复,墨色温润,造型独特,人物高贵,圆润恬静,画面充满“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的唯美。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理念,基于这样积淀深厚的旷达与激情,基于对风霜雨雪的思考与探索,自启先生在五十多年的绘画生涯里,经历了人物画、壁画、花鸟画等各种题材的灿烂辉煌。
自启先生在传承中国画的前提下,早已摆脱程式化、标件化的墨守成规,晚年的作品充满着时代的生机感。随他的艺术生涯实践,其作品无论是人物画、花鸟画、洞窟壁画、山水画等,都渗透出丰富广阔的审美意趣,从而在传统的平衡演变中,不断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推向新的高度。自启先生气韵舒朗,国画作品情愫深厚。创作时,他在意像的释放中超越现实的羁绊与生活片段,表现出人物或者风景在局部或者整体、表面传达与人文精神本质的艺术穿透力。他寡言却善思,敏于行而厌喧嚣。他独辟蹊径、笔墨纵横,半个世纪的笔墨历练与探索,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相融而行,绘出了丰富卓著的国画作品。年过古稀,他两次游历英国,在伦敦、约克郡、牛津、曼彻斯特、伊斯特本等地采风写生,耗时一年时间,完成一卷长达二十多米的恢弘长卷《英伦纪行》。其以中国画笔墨与构成,描绘浓郁的异邦情调,令四川画坛震惊,也让学术界领略到一个重要观点:在探索墨彩的和谐中,证明了中国画表现性的多种可能性。
如今的自启先生,虽年逾古稀,却清风朗朗,似俊逸雅士,隐匿都市潜心创作。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他广袤丰富的作品,犹如秋天浩瀚无垠丰厚的色泽与硕果。
艺术简历
张自启,1943年生,四川江油青莲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常委,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四川省工笔画会副会长,成都当代工笔画会名誉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墨华艺术研究会会长,成都人物画会长,中国网教中心客座教授,四川省诗书画院特约研究员。曾任四川省文化工程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推荐
江油援建布拖 小小土豆点燃产业“薯”光 本报讯 (记者 祖明远)2月28日,根据江油市、布拖县产业协作协议,两地农投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据介绍,布拖县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0万亩,但受限于当地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产能不足,目前仅有5万亩采用了脱毒马铃薯,大部分农户还停留在互换种薯、品种单一的阶段,导致亩产产量较低。布拖县农民俄尔...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