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孝星”何秀莲 孝敬堂嫂30多年

华西都市报 2017-02-07 11:21 大字

在四川江油一个小村庄,常常能看到60岁的何秀莲扶着95岁的陈桂兰进进出出。她们看上去像是一对母女,实际上并没有血缘关系。

40年前,何秀莲嫁到这里的时候,老公的堂嫂陈桂兰,失去配偶没有子嗣,独居,这让她挂念在心。6年后,何秀莲提出将已62岁的陈桂兰接到家中,同吃同穿。当时,27岁的何秀莲家中,上有公婆下有两个女儿。她对堂嫂的照顾,一晃就是30多年……

为嫂子找喜欢的电视节目

2月4日晚7点,江油北部枫顺乡夏村。一户两居室农房里,三位老人围坐在火旁,打开电视机。

“嫂子看不来电视剧”,60岁的何秀莲一边说,一边从老公手中拿过遥控器,调到综艺频道。

随着电视里又唱又跳的歌舞表演,95岁的陈桂兰欢喜起来。一个小时的观赏后,她打了个哈欠,起身,洗漱回到卧室。

何秀莲也跟进了门,凑近她耳旁大声喊起来,“来,我们先脱掉右边袖子……”天冷,棉衣太重,何秀莲每天早晚帮堂嫂穿脱。

“好冷,把毛衣穿上吧。”何秀莲嘀咕道。

“不穿,我不穿。”陈桂兰像小孩子一样,耍起了脾气。

这个冬天,何秀莲为嫂子手织了一件红色毛衣,可她怎么都不穿。于是,何秀莲到集市上为她买回一套棉衣棉裤,“扎实得很”。陈桂兰穿上,连说“暖和”。

33年如一日扛起家庭重担

“好、好,她是好妹妹……”陈桂兰逢人就夸何秀莲。

40年前,何秀莲从广元嫁到江油,看到老公的堂嫂陈桂兰一个人过,她便主动跟老公提出,“哥哥老早去世,嫂嫂一个人无儿无女,年龄也大了,我们不照顾,哪个照顾。”当时,何秀莲27岁,家里还有公婆和两个念书的女儿。

那时候,每天要煮7个人的米饭,还要下地干农活,何秀莲常常“忙都忙不赢”。有一次,她在熬鸡汤时,坐在凳子上就打盹睡着了,醒来发现,鸡汤已经快干了。

这几年,公公婆婆已先后辞世,何秀莲的两个女儿也去了广东工作。而嫂子已是九十高寿,耳朵不好使了,腿脚也不利索了,病也多了起来。大部分时候,何秀莲早上6点就起床,先放羊喂猪,再回到家中煮好一家人的早饭。吃完饭,她和老公就下田干活,陈桂兰则在家烤火,睡觉……

半个月守在堂嫂病床前

两年前的一天,陈桂兰患上了尿血病,下不了床,何秀莲撂下农活,在堂嫂病床前守护了半个月,熬药,端饭,清理大小便……每天晚上,她总会提来一桶水,为陈桂兰细细擦洗。

“又不是生身父母,那么巴心巴肝地孝敬,总贪图老人遗产嘛!”曾经一度时期,村里不断传出猜疑,认为何秀莲这么贴心照顾堂嫂可能有什么目的。对此,何秀莲的两个女儿感到特别委屈。何秀莲却不以为然:“别人说别人的嘛,我堂嫂有没有家产,老天看得见!”

去年重阳节,何秀莲被评选为江油市“十佳孝星”。夏村村支书唐世兵说,无论是对自己的公婆,还是嫂子陈桂兰,何秀莲都像对待亲生父母一般,细心体贴,“实在是难得的好媳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青杉农人

融在骨子里的血脉

一直在传承

一直是新鲜的

无墨用笔述说着这个原理

字只是点化一下

思想是刻在老子脚下

道法自然中孝顶天立地着

卧冰求鲤只是一种感恩

《二十四孝》也只是做一下摘记

华夏民族的骨血中多的是这种豪气

孝在炎黄历史上早有过屡登文化之

鼎的经历

这一个字知道概括不了那份对老至

亲的爱意

知道有限的人生里敬老也写不满这

个字的含义

东方的世界因这个字而璀璨

华夏民族因这个字而瑰丽

我们知道践行这个字的路上

不仅要同行

更需要思索

她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母

已成为国泰民安之基

已成为家和万事兴之宝

前行的每一刻

有她

我们得以靓丽

有她

我们青春永存

有她

我们旺盛生机

新闻推荐

莫负春光 踏青赏花走起来

眼看天气回暖,赏花季即将到来,最近就有市民陆续咨询踏青赏花之地。特邀嘉宾:德阳环宇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刘斌立春之后,山花烂漫,确是踏青赏花之时。对此,我们已提前为游客打探好了德阳附近有哪些地方可以...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