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省江油市星火村土地集约经营的探索春末夏初四川省

四川日报 2012-05-28 18:43 大字

——四川省江油市星火村土地集约经营的探索

春末夏初,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草木葱茏。

平通河在村前绕过一个大弯,村后的赵家山和村前的前山围成一个橄榄形的平坝。

站在前山的山脊上,星火村二组54岁村民鲁顺碧有些急。她挥舞着手中割油菜的镰刀说:“我巴望着通往我们队的路尽快修通,我家也能入股村里的公司。”

鲁顺碧的家在前山,门前本有条机耕道,但年久失修,40多户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出不去。为解决村民的出行,村里最近重新修了一条通往二组的路,路基已经开挖,等雨季后建成宽敞的水泥路。

从2009年起,星火村迎来了一场大变革,绝大多数村民的住房按城市小区标准统一建设。与此同时,全村3026人已经有2700多人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实现了集约经营。二组的村民也想同其他组一样,尽快成为星火村这个新型集体经济的股东,轻松享受红利。

集中居住 村子多出500亩地

星火村村民刘生恩现在很悠闲。土地流转给村里后,操心的事少了,分红比原来种地收入高,在村里务工还可以有另外一份收入。钱袋鼓了起来,刘生恩直夸“这样的方式好”。

过去的普通村庄今天大变样。赵家山脚下,占地90余亩的25幢楼房错落有致,小区绿树成荫,设施一应俱全,一条人工河贯穿小区,水电气等设施配套完备。550多套住房住进了2000多名村民,村民给自己的新家园命名为“星火花园小区”。

星火村党总支书记金圣翔告诉记者,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村民们的思想经历了一段变化过程。

星火村面积6.5平方公里,原有11个村民小组,968户3026人。过去村民单家独院分散居住,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是主要收入来源。5年前,村集体经营收入几乎为零,集体资产只有一处破旧的办公楼,价值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18元。

星火村的一些村民很早就有集中建房居住、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想法,但此前只有60余户选择了在政府规划的集中安置点建房。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有544户村民需重建房屋。“如果只是单纯把垮了的房子再建起来,就等于放弃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金圣翔通过干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一次次掰着指头给村民算细账。以每户85平方米计算,除去政府补助、贴息贷款和村委会通过出售铺面获得的资金补助,每户只需另添1万多元就可建起新家。

第一次报名,一下子来了500多户村民,后又有50余户村民陆续加入。村民彭波开始觉得,住小区吃菜、用水、用气都得花钱,自己房前屋后撒把菜种就有吃的,不愿报名。后来看到小区生活舒坦,又反过来要求买房。

金圣翔说:“我们还要建三期、四期住房,让所有群众都来集中居住。”

最近,唯一没有实现集中居住的二组经过多次村民讨论,大家都愿意从4条丘陵沟壑中搬出来,实现聚居。

居住集中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村民原有的宅基地通过整理,可以增加约500亩地。村民杨正永介绍,过去三个儿子的房子围成一个大院子,加上房前屋后,足有两亩多地,而现在变成了楼上楼下的3套房。

目前,村民的宅基地已经复耕350多亩。

集约经营 向土地要增值效益

在推动村民聚居的同时,星火村还推进了另一件事情:农户自愿参与集约经营。

当时,村里进行了调查,有70%以上的农户愿意参与。村干部和党员走到对集约经营有顾虑的农户家中宣传解释,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部分不同意的村民,村里在征得其同意后,将原承包地合理置换到平坝边缘,便于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

村里的土地流转办法是:村民将承包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委托给村委会集中经营,按照土地承包人口,每人每年享受700元保底分红,每年11月,视盈利情况进行二次分红。几年下来,分红年增幅都在200元以上,去年分红收入达到每人1300元。

走在干燥的田间小路上,在记者的询问下,村委会主任李文菊介绍道:集约后的土地,按土质和道路出行状况进行分工,坡地种经济林,平地种经济作物、盖大棚。参加土地流转的村民,除了年终旱涝保收分红,还可到开发公司接活,根据劳动技术含量和农活强度,收入又分为30元、70元和100元。这又再给村民增加了收入。

村民李光明说:“过去除2组每户有较宽的林地外,10个组每人就是7分左右的平坝地。由于面积小,不成规模,种啥就卖啥难。一年靠土地的纯收入不足700元。”

到去年底,星火村实际集约土地标准面积5900余亩,参与流转集约的农户数达到817户,村民2703人,参与集约的土地面积占全村80.3%,参与集约的村民占全村总人口89.3%。

土地集中了,实现了从小生产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接下来,干什么、怎样干成为了新问题。

村里成立了星火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打理全村集中土地的经营管理。

第一年,村里建起了上百个大棚,为赶一季庄稼种上了土豆,产出差强人意。第二季,村里和一家企业签订了百亩豇豆购销合同。尽管有订单,但到了采摘期,大量出产的豇豆让收购单位措手不及,加上村里的采摘人手不够和下雨等原因,不少豇豆白白老在枝头。总结这些教训,星火村人明白了,集约土地只是集约经营的第一步。

村主任李文菊指点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坡说,分析了市场的需求,村里在林地和荒坡上种下了2.1万株优质核桃、4.2万株香樟树、1.2万余株桂花树。如今,单株桂花树已经价值100元以上,成为全体村民的重要资产。

与此同时,村里找到了更为长效的项目,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中药材马蓝项目。星火村曾世代种植马蓝,过去没有规模而未能做大。现在星火村的马蓝规模已经超过千亩,经过深加工后,每年每户农民可增收2000元以上。

对于星火农业开发公司暂时无力经营的土地,星火村采取对外承包的方式。过去因土地规模小无法展开手脚的倪青明等村民,又反过来承包村里的土地,成为种植大户。

村里还建起年产上万头的养猪场。养猪场的排泄物可生产有机肥,粪水经过处理可直灌村里的土地,循环农业在这里有了生动实践。

收入倍增 共同富裕现雏形

“其实,让村民增收才是第一位的!”金圣翔说,在村民眼中,星火村就是要让所有村民都共同富裕起来的一个大集体、大公司。

如何共同富裕?星火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带上村民代表、党员干部到外地学习。通过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星火村要变单一的传统种养殖为产业全面发展。旗下的若干公司和合作社成为星火村最重要的生产组织者。

目前,星火村种养殖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养猪场、马蓝种植及深加工、食用菌厂、腌渍青菜项目、有机肥厂等,中小轻工业则已经建立起电子、服装加工厂。与此同时,村里还对外办起了茶楼、超市、乡村酒店;投资办起的运输队、建筑公司,一年可为村里上交利润400万元。

集中居住和集约经营改变了星火村的劳动力就业格局。星火村现有劳动力1800余人,过去74%的人在传统种养殖业中就业。而今,部分村民进入村里的公司及种植大户处就业,而更多的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没有后顾之忧的“产业工人”。这两年外出务工的人数在1500人以上,是5年前的两倍多。不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600多人是随着星火村的建筑公司“南征北战”。

与此同时,环境的改善又使得部分村民回家发展,统计显示,这两年有50余人回村就业和投资办厂。

对于人员流动的现状,村党总支副书记曹阳说:“我们的目标还是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经过几年发展,去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人均2万元以上的家庭超过30%,村民的集体资产超过3000万元。曹阳说,只要村民股东大会通过,星火村打算在保证村民分红每年增加的同时,提留较大的比例投入再生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能人治村”村民认可带头人

在星火村的致富能手榜上,列前三位的都是村两委成员。金圣翔列第一,李文菊紧随其后。

星火村这样的结构正是当下农村“能人治村”的现实版。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金圣翔,17岁便外出闯荡。5年前,家乡大康镇的父母官多次登门拜访,这位有心为乡里乡亲做些事情的汉子回村参选,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他有一个梦想,让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金圣翔有想法有干劲,更有牺牲精神,他为村里修路捐了30万元,将自己建筑公司的近半数股权、与其他47位村民一起创办的养猪场的部分股权悉数捐给了村里,从未在村里报过帐。

在星火村,听得最多的就是“金书记都这样做了,我们不努力不行!”金圣翔已经成为星火村的一根标杆、一种激励,每到村里要办大事情,村民们都纷纷解囊相助。村民认可这个带头人,这也是星火村集中、集约推动有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过,曹阳坦言:“给村民分红持续增加,这是村两委给自己的巨大压力。”

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作主,重大事项由党员代表、社员代表、生产队长等共同决定。为增强监督,星火村还成立了监督小组,对公司的运行进行监督。

如何引进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引进现代种养殖产业的高级人才,如何激励管理团队,这些制度尚未在星火村建立。村里虽然有了托儿所、养老院、村民活动室,但能让村民们满意的服务体系还需要完善。

金圣翔说:“我们只是迈出了全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能否如愿,关键还是看我们能不能顺应群众的愿望,把产业一步步做大。”

光明日报记者 刘伟 李晓东

(原载2012年5月25日《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太白灯会将再现诗城

本报讯(胡晓莉记者吴璟)记者12月17日获悉,因汶川特大地震中断了4年的江油“太白灯会”将复展,于明年2月5日重掀“盖头”。“太白灯会”原是江油春节民俗,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要以李白纪念馆、...

江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江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