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春早
□李勇鸿(成都)
山顶落雪,山腰缠雾,山底流动着一条清亮的河水,这就是北川地域里的风景。车过陈家坝,眼前忽然闪出一排白墙青瓦的村舍,忽隐忽现在绿荫之中,房屋的顶全是羊头骨的羌族建筑特殊标志,看上去更具民族风格。大年初二,微风中还有丝丝寒意,但这里河湾上的那片油莱地,却像用彩笔涂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鹅蛋黄色,花色星星点点,虽然没有暖春时节的那种金黄热烈,也瞬间让人心暖。
车过桂溪桥,上了一段坡道,驶入一片竹林中的小路,拐过一道弯便停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热情好客的主人陈叔一家,早在门口迎接我们进屋,屋里生着旺旺的火盆,身上顿时温暖了许多。一桌丰盛饭菜已端上了桌,除了鸡鱼全是猪肉,有北川出名的腊肉、香肠,其他全是从猪头到猪尾的肉菜,摆了满满一桌,屋里弥漫着浓浓的香味。这时,陈叔端过一个不锈钢壶倒了一杯给我,杯子还冒着热气,我以为是开水,陈叔说这是家里藏了很久的当地土酒,刚酿时酒的味道有点苦,现在加了冰糖又加热了,口感好,喝着舒服也不伤胃。我双手接过,共同举杯,送进口中,果然香甜,味道醇厚。席间,大家纷纷举杯,共祝虎年快乐,吉祥如意。
吃过午饭,我们颇有兴致地参观陈叔的庭院,这是一个有老屋和新楼组成的农家小院。老屋是青瓦旧木结构,现在基本上作为养猪养鸡的场所,或用作堆放杂物。新楼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客厅卧室卫生间齐全。二楼的阳台,挂满了腊肉,陈叔的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多年在外打拼。逢年过节才回到北川乡下来住几天。陈叔在家中,每年都要养两头猪,从年初养到年底,养得肥肥壮壮的。冬腊月间,两头猪都要作为年猪杀了,一斤不卖,全部制成腊肉香肠,分给儿女们带走。爬上楼顶,是用彩钢板搭建的凉棚,热天可乘凉,雨天可防水,特别是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处的山水。陈叔说,如果夏季晴日来,从这里看出去的风景会更好。走出小院,陈叔的农田就在不远处,他年过七旬,坚持干农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在地头忙碌,种菜种粮,全靠肩挑背扛,身体还像年轻时那样硬朗。这几年,孩子们让他去城里安度晚年,他却执意不肯,始终固守着自己的家园,守望着家乡的一方水土。
陈叔带着我们沿着小路向山村深处前行,路旁的田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弯腰拔草,见到我们热情招呼,我说:“大过年的,怎么还下地干活。”他笑答道,家里养着两头牛,过年人吃好的,牛还要吃草。我问他家住哪,他一指田地另一头的小洋楼说这是儿子才修的。说完从田里走出,招呼我们去他家坐坐,出于对农家新居的好奇,我们欣然一同前往。这座三层的小楼果然非常别致,从设计到装修非常现代,也很讲究,而且功能齐全实用。他的儿子在外地做建材生意,听说建这个楼花了几十万元。每年节假日,儿子都会带城里的朋友来家小住,那些久居城市的哥们来到这里就不想离去。
站在小村的路边,可以看到对面的龙门山脉,男子指着一片被绿荫覆盖的地方,告诉我们那就是当年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他们村里有几十口人被永远埋在了那里。当时的北川遍体鳞伤,由于一场巨大的灾难,也让世人知道了这个山区小县。如今,10几年过去了,那片滑坡的山体已长满了绿草,曾经的伤口已经结痂、愈合,生长出了新的希望。灾后重建、移民搬迁、产业扶持的10多年来,脚下平通河畔的美丽新村如诗如画,这里乡亲们的幸福笑容也更加灿烂。
黄昏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山村,一路上,车窗外尽是满满春色和家家户户门前喜庆的春联,还有夜色中那暖暖的灯光。那夜的梦里,那片河弯上的油莱花已经盛开,遍地金黄。
新闻推荐
□杨志宏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檎文/图“行礼的羌娃”“阅读的羌娃”“唱跳的羌娃”……如今,在北川的各个公园广场、交...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