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批评下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情怀 ——评王晓梦《赵德发创作论》
作家赵德发创作成果显著。他自1980年开始业余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达600余万字,作品被大量转载并获得了许多重量级奖项,取得业界专业评委与一众读者的认可,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蔚为壮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王晓梦的学术专著《赵德发创作论》主要对赵德发文学创作中乡土题材小说与宗教题材小说以及散文创作进行评述论析。从这本创作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晓梦对赵德发文学创作中独到的学术见解,以及对其作品中文学观念、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新见。
王晓梦学术研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问题意识”。对赵德发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将自己的研究特色深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用诗意的批评不断拓展着赵德发作品内涵的丰富性。该著作首先是对赵德发乡土题材小说的论析,先以总论的形式对赵德发乡土小说进行全面客观的论述,从中国乡土文学创作与转型的角度分析当下乡土小说的写作,在乡土小说宏观场域化叙事中发现赵德发小说创作指向、主题内涵等问题。该部分主要从赵德发的农村经验和农民情节入手,在《通腿儿》《樱桃小嘴》《断碑》《止水》《小镇群儒》《回炉》等作品所展示出的世纪进程的乡村变迁中,摄取赵德发乡土题材小说中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从中找到独特韵致的农民生存图景,紧抓日常生活里乡民们的生存状态与他们内心的苦乐和精神诉求,探析了赵德发的农民小说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结合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又名《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这三部作品,《赵德发创作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浓厚的“农民情结”,以及作家笔下农民深重的“土地情结”,展开了对乡土的伦理道德、乡村政治与乡村社会发展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典型形象,以及农民生存轨迹和精神境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让农民命运、乡村变迁有一个全景式的呈现,多维度地揭示了农民精神世界与探究其命运的可能性,从而梳理出赵德发乡土小说创作主题的主要指向。具体表现为探究乡土世界的哲思,展现乡村的孤独与乡民的生存挣扎,以及对乡村大地走向荒原的感伤等等,在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批评中,精准地写出其独特之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是对赵德发的宗教题材小说以及散文创作的论析。赵德发以“文学式”方式来书写《双手合十》和《乾道坤道》两部传统宗教题材作品,通过这两部作品展开了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人生的终极追问,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谈道:“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晓梦老师从作家宽厚的宗教情怀及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着手,探析乡土世界“人”的哲思,既包含了对宗教文化的深刻体悟,也有对佛道思想未来发展的深思。在发人深省的宗教现状展示下,提供了信仰的超越性,展现了对人类的生命意义的探寻,以及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怀。此外,王晓梦还在多篇的散文中与赵德发展开对话,探寻他重返诗意境界的追求与带有现代性反思姿态的写作。
王晓梦创作论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家的“现实情怀”。王晓梦不仅着眼于对赵德发作品在文学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对作家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性现实性问题有所触动,有所关怀。王晓梦从乡土入手,归纳总结了赵德发乡土小说叙事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的复杂性,把对作品的批评研究深入到农村农民的精神核心层面,关怀着农民在剧烈社会经济变迁中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在赵德发所描写的农民的苦难与欢欣中探析农民的追求与失落。作家站在农民生存现实的立场上,展现了“农民三部曲”中农民在土地、道德和权力面前的挣扎。在个人文学领域批评研究中,王晓梦紧紧抓住这些农民的现实性问题,与当今的社会现状与中国的未来发展相结合,探寻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以及我国走向全新生态时代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在对赵德发作品的研究批评中,王晓梦融入了个人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将作品中乡民与乡土的问题进行深度探幽和精微呈现,在自己的研究中思考着乡土的丰富文化与厚重的历史蕴含,凝结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对《双手合十》和《乾道坤道》两部当代宗教题材小说的批评中,王晓梦融合入了个人对传统释、道思想的独特理解,深刻把握作品中对宗教生活的细致描摹与辛辣讽刺,透过宗教现状展开对当代生活的深思。正如赵德发本人所说的,试图通过《双手合十》“将当今社会变革在佛教内部引起的种种律动予以传达,将人生的终极意义放在僧俗两界共同面临的处境中做出追问”。这两部小说所呈现的是人在宗教视野的彷徨与坚守中所映衬的现实问题。宗教救赎之路,也是人类的精神救赎之途。王晓梦的文学批评进一步揭示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境况,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类生存本质与信仰的重建的问题。王晓梦立足于一个评论家的精神自觉,借由这两部作品反复提及到“宗教情怀的缺失加速文学急功近利的问题”,加入了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以及现代科学的反思,对人类现代技术的应用、机器世界里人类地位、科技世界里科技伦理和人性伦理的取舍问题的担忧。在整个作品所影射的社会生活全景观照下,融入了自我的深度反思,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王晓梦本人在论及两部作品时对生命意志深重的敬畏之心,他立于时代感之下,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精神寻找与心灵重建的坚定与执着。
书中写到“赵德发在散文中既秉承了现代文学中散文传统的闲话散文之风,又体现了当代散文的知识小品之型,贯穿其中的则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智者情怀”。王晓梦是一位怀有诗意情怀的评论家,在《赵德发创作论》这本书里,就赵德发《蒙山萱草》《光明寺的半边月亮》《壶口瀑布》《北川城的死与生》等散文展开了诚与诗的交流,在诘问中思辨,在感性的认知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深入探寻赵德发散文随笔所表现出的“思的聚合”的哲学理性。评论角度从善的方向出发,用宽容与和平的立场说话,宣扬社会的正能量,对人类坚韧的生存意志表达深深的敬意,在辽阔的社会文化中探寻精神的人生至境。总之,王晓梦在对散文的批评中,对自我、人类、社会进行了多向度的审视,不断寻找着人类精神的出路。
赵德发的作品在构思和思想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和延续的,他本人始终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体悟能力,关注着一直劳作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农民深重而悲苦的历史命运及其担负的社会、人生重压,王晓梦深深抓住作品的精神内涵,站在人类的高度立场上,关注农民、土地、生命、生存问题,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视角和阅读感受。这种独特的体悟式感受就建立在王晓梦生动灵性的散文化诗性批评上,这也是王晓梦《赵德发创作论》鲜明的独特之处。所谓诗性批评,就是“指区别于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它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动力,以审美发现为基本立场,诉诸开放的文体和诗化的语言的一种文学审美批评”。这种从直观出发,对作者创作进行整体性把握,用隐喻与象征等形式来表达对生命的体验,用艺术通达真理,以此达到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灵魂共振的效果,从而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文学批评一贯以理性的评判来阐释真理,王晓梦一方面将赵德发的创作放置于整个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加以全面的把握与考察,从文学史的宏大视角出发,建构自己的文学观。另一方面,王晓梦又在理性批评的基础上注入强烈的个人感性意识,立足与作家赵德发本人的所思所想,在作品的思想内涵、创作意图、情感立项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文人使命感,严谨的治学风格与富有激情的探索精神打破了许多理性批评既定的条条框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赵德发创作论的诗性批评,用感性的表达给我们诗意感受的熏陶。
王晓梦摒弃说教的文体,用个人独特的审美品质结合雅致、深切的文字,一面不断发掘赵德发创作中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在继承先辈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另一面关注赵德发文学创作中的新兴现象,与当下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在某个层面上完成着作家想要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使命,呈现着学术研究新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新建成的北川唐家山堰塞湖跨湖大桥(邓军记者魏冰倩张宇文/图)9月1日,随着凉山州金阳县对坪镇一村“溜索改桥”和绵阳市北川...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