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川发现世界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 小寨子沟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多了170余种

绵阳晚报 2018-01-27 12:11 大字

记者王望文/图

26日,记者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继2016年北川首次发现并命名世界新物种驴蹄草后,该保护区工作人员与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合作,再次在北川发现并命名世界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

目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的正模标本暂存于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计划日后永久保存于四川大学实验室标本馆。

刺虎天牛板栗树上的奇特物种

2017年12月27日,捷克杂志《FoliaHey?rovskyana》出版文章,发表命名了一种世界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该文章由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的天牛昆虫学家Petr·Viktora、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创始人刘彬和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工程师张涛合作发表。

张涛介绍,与发现“北川驴蹄草”一样,都是从发现并采集标本开始。从2016年起,保护区和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合作,进行“小寨子沟保护区天牛昆虫多样性研究”。夏季是天牛发现的高峰期,标本的采集也需在夏季完成。那些日子,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创始人刘彬,中科院昆虫博士、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博士后王成斌及捷克甲虫研究人员分组进山,每个人都带着捕虫网、麻醉药、白布及500瓦的汞灯等物品。

“白天我们用捕虫网在板栗树、大黄等植物的花上去捕捉天牛,晚上用500瓦的汞灯进行灯诱,吸引天牛飞来,再进行捕捉。”张涛说,2016年7月,科研人员在采集完天牛标本进行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在板栗树上采集的刺虎天牛标本很奇特,这个标本的第四节触角内侧具刺状突起,通体黑色或黑褐色,鞘翅具有三行白色曲状和横状斑纹。

自主命名计划永久保存于川大标本馆

据了解,刺虎天牛属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天牛亚科虎天牛族,刺虎天牛属与族内其他属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三、四节触角,有的种类甚至五、六节触角内侧具有刺状突起,全世界一共300余种,中国分布有100余种。

这一新发现,更加吸引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刘彬介绍,捕捉到天牛后,科研人员使用麻醉药将天牛麻醉至死,然后记录采集信息。这些信息非常详细,包括采集的地点、经纬度、海拔、周围环境等信息。回到实验室后,科研人员还会进行详细研究,记录昆虫的大小、长短等信息。

“通过先后四次进山发掘,共发现100多只相同但不知名的刺虎天牛,这些刺虎天牛一般最大体长不到7毫米,腿和触角呈褐色,第四节触角内侧具刺状突起,通体黑色或黑褐色,鞘翅具有三行白色曲状和横状斑纹。”刘彬介绍。

这一重大发现,让科研人员兴奋不已。2017年8月,捷克甲虫研究人员Petr·Viktora、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创始人刘彬和张涛共同将该新发现的刺虎天牛命名为:小寨子沟刺虎天牛。

小寨子沟刺虎天牛的正模标本采集于绵阳北川的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目前暂存于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计划日后永久保存于四川大学实验室标本馆。

新发现170余种丰富天牛昆虫多样性

据刘彬回忆,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采集于板栗树的花上,属于该地区同时期的优势种类,至今才被发现是因为该种与属内其他种类区别不明显,容易混淆。

据张涛介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新物种的发表,是“小寨子沟保护区天牛昆虫多样性研究”项目成果之一。该项目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由小寨子沟保护区管理处秉承开放共享研究的理念,主动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研究场地,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引入国际国内昆虫研究专家,持续踏实地开展天牛昆虫多样性研究。

2016年7月、8月,2017年6、7月,经小寨子沟保护区管理处批准,中国人刘彬、王成斌,以及捷克甲虫研究人员等累计在小寨子沟保护区工作121人次,采集了8794号天牛标本,分属180多种,较《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中的12种天牛科昆虫多了170余种,极大地丰富了小寨子沟保护区天牛昆虫多样性。

目前这些标本均妥善保存在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由科研人员对其做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更多新种将在不久后发表。

新闻推荐

北川县:路通产业来

2017年12月19日早晨9点过,笔者从绵阳出发,进入北川境内,沿着蜿蜒的盘山路,到达位于半山腰的小坝镇茅岭村村委会,已是中午时分。路途虽遥远险峻,但是这两年新(改扩)建的村道、入户路,犹如一条“白龙”在依...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